老師憂無暇進修怎麼教?108課綱上路1年仍有未爆彈
受限時間及缺乏訓練 課堂分組討論受挫
新課綱意圖打破過去單向式教學,著重在課堂上針對議題進行分組討論,不過楊惠倪從調查結果指出,在實務上,課堂時間能用來討論的機會真的很少,「因為趕課是常態,大多教師仍有趕課壓力」,然而即便真的有時間,學生是否吃得下又是個問題。
「他們過去沒接受這樣的訓練,比較習慣聽老師講,或會變偏離主題的聊天。」楊惠倪說明,做為第一年接受新課綱的學生,從國小6年到國中3年,已經接受單向式教育9年,很難跟老師互動,此外在私校部分,更會遭遇家長的質疑,「家長會認為,我們繳那麼多錢,不是要來討論,是要看老師上課。」
國文新增台灣文學比例 教師盼能重新進修
而其中就高中國文科來說,新課綱減少文言文比例,並增加台灣文學、當代作家選文比例,如課文包含鍾理和〈貧賤夫妻〉、蔣勳〈無關歲月〉、詹宏志〈文學門縫〉,乃至湯舒雯、黃麗群等當代作家作品,皆有版本選文。對此便有高中教學組長認為,老師們對這項變化多給予肯定,然而卻也對教學感到憂心,如有課本收錄了科博館館長孫維新的〈從占星術到天文學〉,從天文、物理角度探討星座跟天文學的差異,「國文老師真的能有能力教清楚嗎?」
楊惠倪也以自身的教學經驗指出,目前國文課本許多議題,無法只講解內容、段落大意就結束,像許多元素可能可以跟物理、自然科老師等其他領域結合等,而也由於這樣的結合,就有私校教務主任認為,或許可以在各科設立種子閱讀教師,協助各科別互相結合。
楊惠倪談到,也有不少教師希望,能有機會能回到大學、師培體系重新進修台灣文學,因為過去在國文老師的養成過程裡,台灣文學只有2學分,主要仍舊是學中國文學,面對台灣文學比例增加的新課綱確實有困難。
學習與升學無法脫鉤 學生問:不考幹嘛念?
亦有私立學校教師指出,新課綱在國文領域中,過去慣稱「古文40」的文言文推薦選文,篇數由40減至15篇,然而站在教學角度,依然會希望教另外的25篇給學生,但卻常常遇到學生反問:「老師這個會考嗎?不考的話為什麼要念?」
該教師感慨,即便課綱試圖讓學習與考試不在一體兩面,然而事實上在台灣現在環境下,學習與升學就是不可能脫鉤,實務上教師只好跟學生說,「就算不考,但你怎麼會知道會不會出現在閱讀測驗?」
面對不論教學方式、教材內容乃至升學方式都變革甚大的新課綱,教育部對外不斷於全台各地舉辦公聽會、說明會,對教師也透過各種研習、工作坊意圖協助教師銜接。然而楊惠倪說明,調查也發現,相關資訊在校內常常止於主任、組長,基層科任教師、導師並未有機會知道,有時會是直接指派某老師去,對現在老師來說,一方面大家要負擔的課太多,一周可能有20多堂課,兼行政的話還常要把事情帶回家做,要參加研習就必須調課,變成通常是課最少的人被派去參加。
楊惠倪說明,調查顯示,第一線教師面對新課綱的進修,大多還是透過自學,像是閱讀相關書籍、參加自費課程、去研究所進修,或者坊間機構舉辦的工作坊等,另外就是教師自己建立的社群,透過共備課程、專題講座、讀書會等方式進行。
新課綱首批「白老鼠」前途未卜 老師憂心
108年上路的新課綱,首批學生將於3年後才正式上考場,對此也有高中教務主任指出,現在許多質疑的點,是在於還沒人真的用新課綱考過學測、指考,亦有老師坦言,擔憂學習歷程檔案是否有用,「很害怕叫學生做,最後變成垃圾。」
楊惠倪也就觀察表示,還有個問題是,大學端跟高中端沒有互相溝通,高中端無法預測大學在申請入學時,到底會不會看學習歷程檔案、系所會不會採計相關內容,因此在面對相關事項時,總是充滿不確定性跟茫然。
對此,也有私校教師無奈談到,許多學生狀態還停留在過去,「他們還無法想像成績不是一切的情況」,另一方面來說,大多數學校也無法忽略升學考試的結果,畢竟對許多家長、學生來說,這些才是招生最重要的參考,「不是老師勢利,是現實來說就是要背負這些期待。」
台灣師範大學師培學院副教授張素貞則表示,面對新課綱的變革,其實師培教師也需要改革,教師進行師培時,師培體系要瞭解素養導向,才有辦法教師培生素養導向,要內化專業學習素養,如果覺得只要教教科書,這對專業學習是沒有內化的,如何讓師培生與時俱進很重要。
張素貞指出,新課綱期待老師自己組織社群,「老師也是學習者,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老師對於強迫去做的規定,都不是很樂意,但是由下而上的力量會更大。
張素貞另外也談到,目前對於新課綱的討論,許多資訊都是來自於媒體,但專家學者介入對話是很重要的,當年推動九年一貫,有很多相關的論文,但到了新課綱推動時則比較少,專家學的社會責任很重要,假設新課綱的變革是好的,那要什麼改變才能做好?她呼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學者大家應該勇於扛起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