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叩關下面臨的食安教育
瘦肉精為乙型腎上腺素受體促進劑(Beta-adrenergic agonist),一開始是利用於人體藥物的開發,但因其能促進蛋白質合成與脂肪分解的機制,也使用於畜牧產業,提升各種經濟動物的瘦肉量。除了一般耳熟能詳的萊克多巴胺(萊劑)外,另還有齊帕特羅(zipaterol)、克崙特羅(clenbuterol)等十多種類,而其中萊劑雖然在新聞媒體上被大肆提及,但不論是對動物或是人體副作用上,是相對風險較低的品項。
然而,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對此強調,農委會公告萊劑是禁藥,如果是禁藥,是不允許有進口許可訂定,國內不可使用;國內也沒有含有萊劑產品,為什麼可以從國外進口含所謂禁藥的產品進來?若此例一開未來談判會很麻煩,也就是以後國內會有「更多類似的東西會出來」。
現任主委陳吉仲則強調「開放不代表會增加」,並以日本數據為例,證明在2005年到2019年之間,美國豬肉在日本的進口量呈現下降的趨勢,從29.5萬公噸(含內臟),到2019年26.5萬公噸;每年每人每豬消費量也從2005年2.5公斤,到2019年降到2.2公斤。
而陳保基則表示:「平均數並不能真正代表國人的食用量,因其中沒有剔除年長者、小孩、茹素者,國人的健康需要審慎以對。」,同時他也強調應針對內臟好好把關,不要想說每年1萬9千多噸的豬雜碎進口量,不會增加到2萬多噸。且提醒衛福部應有權向產品購買方提出不定期查廠,況且明年將開放30月齡以上牛隻,若沒到現場看怎會放心開放到台灣?以前開放美牛,剛好美國發生狂牛症,我方都有派人查廠,這次萊豬內臟進口也應該比照辦理。
另外,日前評估萊劑安全及其評估樣本數過少之議題近期也在立院吵得沸沸揚揚,當初JECFA(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也只是根據美國藥廠一項試驗對象為6個人的人體研究,訂出建議的最高殘留容許量,而歐盟和大陸對此數據都持保留態度,依舊不開放萊克多巴胺使用。不過,值得深入討論的,為該測試是以讓受試者直接攝取萊劑的方式進行,而非食用含有萊劑的肉品或內臟。在這樣測試方法下,不論受測人數多寡,都無法當成食用含有萊劑肉類產品時,對人體影響的參考數據,更進一步說,因動物個體差異,導致肉品本身的殘藥量有其差異,縱使給予受試者相同的食用量,也會因存在過多變因而失去參考價值。
臺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說,由於萊克多巴胺不是人體用藥,所以一定沒有大型的臨床實驗,楊振昌說:「因為這個並非人的用藥,它甚至不是動物治療用藥,在人身上不可能有大型涵蓋幾千人的臨床實驗。」。因此,在沒有完善評估流程的情形下,縱使有數據顯示萊劑並不會累積於肌肉,甚至在美國養殖的豬隻中,也只有約1/5使用瘦肉精,民眾的疑慮還是難以消除。然而針對食安問題,與其去爭執如何篩檢或是禁止萊豬進口,造成上至公部門檢測人員,下到各級學校團膳業者,各個疲於奔命,還不如從長計議從食安教育做起。
讓消費者懂得如何選擇,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更為重要的事情。從我們起床睜眼那一刻開始,所碰到的各種事物都難以避免化學添加劑的介入,要確保每一個對人體有害的品項都被禁止或規範,已不切實際,而政府與相關單位需著眼的,應是如何教育下一代辨別適合且安全的產品,比起設立多重的閘門,或許還更能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與健康。
來源:ETtoday/科技大觀園/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