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由日本看台灣,美豬進口後本國養豬產業衝擊

由日本看台灣,美豬進口後本國養豬產業衝擊

明年元旦萊豬將正式開放放來台,農委會對此宣布以百億基金來保護國內養豬產業,不斷強調萊豬進口的配套措施比照日本,並說日本2004年起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後,美豬進口量不增反降。實際查詢日本海關資料,去年美國豬肉進口量確實比2004年略減,然而,總體豬肉進口量卻是連年攀升。

今年8月28日蔡英文總統宣布明年開放萊豬入台,且將以百億基金保護國內養豬產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百億基金總共129.6億元,分四年編列,底下共有八大工作項目,為國產豬升級。

近期間陳吉仲不斷以日本為例說明,兩國同樣是不允許國內豬農使用萊劑,但有開放萊豬進口。而我國所有配套措施都是比照日本,日本同樣輔導豬農及屠宰場、產地標示查核,也有國產豬識別的「日本豚」標章來保護日本境內養豬產業。

日本與台灣,從養豬產業處境到國人食用豬肉習慣都有諸多相似之處,但這樣形式的配套措施真能保障養豬產業?

日本2004年開放美萊豬後,日本人民深感不滿,網路輸入「塩酸ラクトパミン(萊克多巴胺日文)」關鍵字,至今還是能看到諸多討論新聞,與現今台灣民情有諸多相似。

而日本總人口連續14年減少,但每年人均豬肉消費量卻不斷增加,國內養豬頭數卻持平,以致日本豬肉進口量年年成長,15年來增加11%,已超過國產豬肉量,自給率跌至48%。從數據來看,美豬仍是進口量第一,且開放萊豬後的數年,美豬的進口量反而上升,而後才被標榜不含萊劑的便宜加拿大豬迎頭趕上。美加的豬肉攻勢猛烈,儘管日本政府對國產豬做了種種保護扶植,仍然抵擋不了外國便宜肉品銷入的趨勢。

根據日本官方畜產報告表示,其本國豬肉在出口量上確實有所成長,而在內需上,也使用國產豬標章「日本豚」做出市場區隔,然而做了進口豬肉標示、店家貼上國產豬貼紙,真的就能讓消費者多多選購國產豬?日本國內豬肉產量一直維持在90萬公噸左右,但進口量卻節節高升,2004年豬肉總進口量為 86 萬 2391 公噸,2019年為 95 萬 3112 公噸,增加了11%,已超越國產豬。

這些數據意味著,即便人民不滿萊豬,即便已經有配套措施,對國內選用國產豬肉的保護仍然有限,遠跟不上進口豬肉攻佔市場的速度。日本開放萊豬後,美豬進口量從2004年的 25 萬 7206 公噸連年提高,在2012年後起起伏伏,2019年才下降為 25 萬 1196 公噸。美豬之所以下降,是因為加豬的崛起。

2004年,日本進口豬肉三巨頭分別是美豬、丹麥豬及加豬,然而,這15年間,三國豬肉在日本市場有所消長,上述兩國有明顯降低的趨勢,唯加豬進口量在近 7 年內不斷成長。為何如此?簡單來說,最後影響豬肉市佔率的還是價格和品質。這三者價格最貴的是丹麥豬肉,美豬、加豬的到岸價格接近,甚至加豬比美豬更便宜。

日本當年開放萊豬時,當時的日本人也和現在的台灣人一樣,將美豬與萊豬劃上等號,這給了便宜又無萊劑的加豬絕佳的切入口。而對比台灣進口豬肉數據,便宜的加豬確實也是現在台灣國內進口豬肉最大宗。

在台灣政府宣布明年開放萊豬後,加工廠和餐飲業「短時間內」迫於社會輿論,或許並不會選用萊豬,但以鄰國為鏡,已開放萊豬15年的日本,民眾還會介意萊豬嗎?實質上,大多數日本人早已忘了美豬可能含有萊劑,僅偶爾有新聞或政界產業界人士提起,但大眾關注度不再。

臺灣今年重返口蹄疫非疫區,但二十多年來產業型態已經轉變,在土地狹小的限制下,本國畜產業已難回到過去大量出口的榮景。如今臺灣豬在出口上不僅要在價格上與低價的美豬、加豬競爭,連在自己地盤也得讓出一些位置給美豬。除了食品安全值得深思外,在產業的發展上也是一則隱憂。

 

引用來源:上下游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