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再利用 2年吸碳量相當於250座大安森林公園
農委會106年起推動「農業資源循環產業創新」計畫,國內循環農業資源再利用量去年為5.2萬公噸,今年達12.5萬公噸,成長率超過200%;在減碳效益方面,108年累計3.7萬公噸,109年成長至6.1萬公噸,總計相當於250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
農委會今天舉辦「2020循環農業環島列車」記者會,農委會表示,台灣循環農業落實源頭減量、循環減廢、加值利用,近年更透過產業創意與技術革新推出「明星產品」,讓循環農業走入大眾生活,例如芒果仁油、鴨油、魚鱗與豬隻肺臟萃取膠原蛋白等。
農委會指出,豬肺臟原料萃取出第一型膠原蛋白飲品,技轉廠商未來每年約可處理120公噸肺臟,預計至少有286萬元膠原蛋白粗萃液利潤。水產試驗所也推出牡蠣殼變身加熱包的套組技術,解決台灣每年16.9萬公噸廢棄牡蠣殼的處理困擾,預計每年為業者帶來1035萬元以上營收。林業試驗所採用木竹剩餘資材,推出具有抗菌功用的台灣杉及山胡椒「紙香皂」產品,每年可運用林業剩餘資材約300公噸,創造1200萬元新產值。
台灣一年大約有487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過去大多以堆肥或就地掩埋等方式處理,加重環境負荷。農委會說,透過循環農業技術研發導入,農業廢棄物不再是廢棄物,而是「可用資材」,透過循環再利用皆能產生新價值。
農委會說,未來兩年將透過料源平台建置、政策法令建議規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與農業生產各項核心知識等,更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逐步達成減廢零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