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數位身分證New eID 明年7月全面換發
新式數位身分證New eID已確定明年7月全面換發。內政部長徐國勇日前表示,明年元月起,將擇定澎湖縣、新竹市,以及新北市部分地區進行試辦。據估計,約有80萬人可先拿到New eID。
李孟諺上午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表示,全世界已有128國使用晶片數位身分證,用紙本的國家愈來愈少,台灣要急起直追,跟上世界潮流,要往前走,有關卡片的形式蘇揆早已核定,會請內政部儘速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
李孟諺並說,明年一月份會先針對新竹市的部分來做小規模試辦,完成後會在六、七月進行檢討,試辦期間有關資安防護等等,也歡迎全國的鍵盤高手協助測試,New eID已做很多防偽措施,也會請內政部開記者會說明。
內政部表示,New eID結合的個資,從原先紙本11項減為5項,只留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當事人相片,背面僅有婚姻狀態。而非涉個資部分,則有製證日期、應換領日期、證件號碼條碼、統一編號條碼、及機讀區。
前國發會資管處處長潘國才表示,新式晶片身分識別證,其安全設計應高於上面所提在日常廣為應用的卡片,但卻不斷遭受質疑,其立論基礎實在無法理解。
潘國才指出,國人生活早已步入網路時代,也享受多項便利的網路服務,「固不論台灣普設ATM,民眾早已將提款卡置於皮夾(包)中以備隨時可提領現金,而網路銀行使用讀卡機讀取金融卡以確認帳戶使用者、民眾網路報稅或購買實名制口罩使用健保晶片卡等,在生活中也履見不鮮。」
潘國才直言,但國內卻缺乏一套全國性嚴謹的網路身分識別機制,經由此次new eID換發,可讓有需要的民眾擁有網路識別功能的卡片,至於有疑慮的民眾則關閉功能,改採卡片搭配身分證明清單方式供實體識別,應該是經過仔細研究後的折衷方案。
潘國才坦言,由於new eID屬於國家發出的重要身分證件,確實不宜「事無大小一律要求民眾拿出new eID使用」,因此,有驗證身分需求的單位,應區分需求的重要性,自行設計適合的驗證方式。例如,已發敬老卡的單位,其目的僅在證明民眾年齡已符合資格,於是在new eID換發後,研究利用new eID可於網路驗證的特性,重新思考、規劃新的發行機制(可以透過自動化機器,一次性驗證new eID內資料後即自動製發敬老證或延長證件效期,節省驗核人力),而不應將new eID替代敬老證,要求民眾隨時攜帶增加遺失風險。其他特定族群日常使用之證件,均應如此思考。
潘國才補充,資訊安全一向是風險考量,new eID的資訊內容與現行紙本身分證相同,而且將部分資訊移入晶片中,未彰顯於卡面,以降低不必要資訊外洩風險。在國人使用new eID初期,政府應特別加強民眾審慎使用new eID的風險意識,就像政府大力宣導防詐騙,也不會以禁用電話做為避免民眾被騙的方法一樣。惟有透過民眾個資保護的意識提升,才能降低new eID資訊外洩風險,並同時享用資訊化的便利性。
有鑑於新式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所引起的社會關注,地方政府如何因應跨局處的資料盤點、安全防範與整合應用等,將會是一大考驗。臺北市政府成立資料治理委員會期以市民需求為核心,並參採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範(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建立資料加密跟交換的機制(TX, Taipei Cross),來確保政府各部門之間對於民眾資料的保護,讓市民享有更便捷且安全的「一站式服務模式」。不僅提升數位便民服務效率與品質,更直接捍衛民眾隱私權與個人資料安全。
委員會分為三個工作小組:個資保護、整合應用、空間資訊,由臺北市政府法務局、研考會、資訊局共同運作,更納入產學界專家學者,建立外部連結,透過第三方檢視,讓資料驅動治理的同時兼具個資保護,有規範地活用市政數據。個資保護組的主要任務為落實政策推動過程的隱私權保障並維護資料安全,建立個資安全管理、資料保護組織及技術等相關機制範本或指引,納入資料盤點、風險評估、分類控管、人員培訓、稽核改進,以及個資的蒐集處理與利用等規範事宜,同時針對市府目前資安規劃與執行情形提出策進及漏洞改善建議。
來源:中時、HINET、三立
引用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203003385-260407?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