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推動財稅改革要有膽有識

推動財稅改革要有膽有識

《工商社論》指出,1980年代末期及1990年代,政府積極推動重大公共建設、徵收公共設施保留地、強化社會福利制度等重大政策,造成政府支出過度且快速膨脹;再加上擴大租稅減免範圍,以及稅收成長減緩甚至停滯,使得政府財政由平衡轉為赤字,債務不斷累積,財政健全已難企求!

基於事態已顯嚴重,2001年8月,總統府召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其重要結論之一,就是成立行政院財政改革委員會(簡稱「財改會」),積極推動財政改革,以「五至十年內達成財政平衡」為總目標。因此,政府於2001年9月成立財改會,從課稅收入、非課稅收入、政府支出等方面,提出健全財政之改革方案,期能達成財政平衡目標。主要的具體決議,除加強支出節流,以及新增支出必須要有新增財源外,就是調整租稅結構、提高消費稅比重,同時適度調高營業稅率、取消不合時宜的租稅減免等,藉以提高租稅負擔率至合理水準,進而達成財政平衡。然而二十年過去,至今仍然無法在根本上做到。

其實,歷任財長都有推動財稅改革的共識與體認,相對上似乎欠缺改革的膽量與魄力。現任財長蘇建榮多次接受媒體專訪指出,稅制結構應該調整,也須提高消費稅比重,並且擴大稅基,稅收才能適足成長。不過他也曾說因為做不到,故不會推動加稅方案。然而蘇部長針對各部會競相提出減稅優惠,倒是指出財政部會嚴守「減稅規模不擴大、稅收不減少、租稅優惠有期限」三項原則;並且主張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找稅源,將地下經濟地上化、攤販有效納入管理,合理課徵一些稅。此處雖然肯定蘇部長的穩健作為,卻因其主要傾向稅務行政的強化,雖然務實但相對顯得改革企圖保守。近年來出現一套說法,即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簡稱MMT),大幅弱化財稅改革與財政平衡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依其論點認為,在國家主權貨幣的運作下,主要透過貨幣發行而不是稅收,就可以融通各項財政支出,包括國防、基礎建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保健、住宅與環保等;只要不引起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債務累積何患之有!此種自視為「哥白尼式」的突破,其實大有可議之處。

由於透過貨幣融通各項政府支出,絕不是白吃的午餐,更不是拯救財政赤字的救星。此種近乎「烏托邦式」的觀點及「五鬼搬運」的行徑,一旦操作上癮,就很難擺脫通貨膨脹的肆虐。若是執政者執意採用MMT的說法,以印鈔票方式來融通各項支出,蔑視在財政紀律、赤字削減、公債管控、財政平衡上的應有努力,整體社會恐將付出巨大代價。縱使是美、日等貨幣主權國家,透過印鈔施政均可能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台灣更不能受此學說迷惑而拖累財稅改革的步調。

或許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與服務,可以降低政府財政負擔,卻並不是穩定與可靠的方式。政府為了推動國防、經建、教育、社福等政務,其最適當財源當然是稅收。除了所得稅收外,調高加值型營業稅率尤其扮演重要角色。OECD國家大都是如此,稅率多在20%左右。鄰近的日本,或被推崇為實施MMT的代表性國家,其實經過包括安倍在內三位前首相的努力,在三十年內,將加值型營業稅率一路由3%,經過5%、8%,調高至10%,對財政狀況的改善及政事的推動大有幫助,可算是對日本採用近乎MMT的融通方式,進行比較負責任的矯正。

就台灣而言,雖然加值型營業稅具有累退性,然而政府已於2011年開徵具奢侈稅性質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提升高所得者的稅負,將可增進整體消費稅的公平性。依據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10條規定,營業稅徵收率經立法授權,在5%至10%範圍內由行政院定之;行政部門當可展現魄力提高現行稅率,開創健全財政的歷史新頁,實在不應在加值稅實施三十多年以來,仍然不動如山的維持在5%的稅率。況且,加值型營業稅的提高,可以矯正租稅負擔率嚴重偏低的現象,對財政赤字及債務削減發揮根本上的功效,故而調高營業稅率不應一再蹉跎。此外,若能配套加強對資本所得課稅,減少稅基侵蝕,就整體稅制而言,將會朝向具公平、效率、適足的方向邁進。

其實,財政或稅制改革是一項艱難的工程,也不是財政部單一部會之事,必需仰賴各部會協同一致與大力支持。由於財稅改革會遭到利益團體的反對,政治人物也可能失去選票,改革之途必然佈滿荊棘,故必須拿出膽識與魄力來努力克服。各部會若能捐棄本位主義及各自利益,形成推動改革的共識與力量,將可健全國家財政;畢竟「財政為庶政之母」,其重要性絕對不可輕忽!

引用來源:工商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