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 略過導覽
才隔幾天,法務部調查局長呂文忠向媒體證實,國家情報工作法修正後,已將營業秘密列入情報工作蒐集範圍;他並將竊取營業秘密案件與高科技人才挖角涉及違法部分,列為重點工作,加強偵辦。
政府的防堵政策頻頻出招,那麼實際情況有多嚴重?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法務部與台灣營業秘密保護促進協會等單位合作拍攝的營業秘密宣導短片,最近將上架,內容提到,由於台灣科技產業位居全球關鍵地位,台灣面板、記憶體及半導體產業,成為其他國家競爭者覬覦對象,高薪挖角、帶槍投靠的營業秘密竊案層出不窮。
調查局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偵辦的營業秘密案件,主要以竊取至大陸地區為主,從2013年起偵辦的135件營業秘密案,竊取至境外的51件裡,大陸就占了48件。呂文忠所說的營業秘密重點偵辦工作,目標顯然是針對大陸。
台灣積極健全法網,希望一層層補破口,並搭建新防線;去年11月舉辦的全國檢察長會議,甚至安排一場座談會討論營業秘密保護,向台積電取經。兩岸一場新供應鏈攻防戰已悄悄上演。
台灣高舉經濟安全防大陸挖角半導體產業
去年底,民進黨在台灣北中南三地接力舉辦「壯大台灣、國家就安全」座談會,以經濟安全為主題,討論如何從經濟層面保護國家安全。經濟部政務次長陳正祺在高雄場次發言說,要趁全球供應鏈重組,調整核心產業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從數據上分析,「核心產業」指的正是去年對大陸出口,已上升到占對大陸總體出口金額四成的半導體。
這也意味,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已成為台灣經濟安全的核心,要維持護國神山產業於不墜,必須先保護半導體供應鏈的技術與人才不致外流。當天同台對話的民進黨籍立委趙天麟前年5月就推動營業秘密保護法修法工作,他在會中說,「兩岸關係可以開明親善,但在關鍵產業上絕對不能讓步」。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主任李淳受訪時問,「為什麼經濟安全話題近來又在世界上流行起來?」他解釋,在美中爆發貿易戰和科技戰後,中國大陸爆發新冠疫情,導致產業斷鏈更形嚴重,美國為此經濟現象冠上「安全」前提,歐盟、日本、澳洲也跟隨引用,自然而然受到熱議。 他形容,現在半導體的定位就如上世紀的石油,屬於戰略物資,但那時候產油國多,現在全世界幾乎只有台灣、日本、南韓,可以生產出口關鍵性的半導體;一旦不能出口,對有需求的國家來說,會「面臨更大的痛苦」。 「中國大陸是最早就體會到經濟不安全的國家,因為全世界圍堵它,」李淳說。也因此,2015年大陸下了戰略性決定,要擺脫對美、日、台、韓的技術依賴,以換取未來發展空間。 陸新融台措施 促兩岸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 但大陸想無中生有,在半導體和科技產業上彎道超車並不容易,放眼望去,台灣還是最容易取得技術和人才來源的地方。這也成為大陸繼吸引台商資金登陸後新的目標。 大陸2018年初公布對台31條措施,次年再推對台26條,明定提供台企和台胞「同等待遇」,即企業之外,有特殊專長與技術能力的個人也是重點吸引對象。顯示近年大陸對台政策,已從經濟融合擴展到產業鏈融合,不斷推陳出新。 去年底大陸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和商務部官員,在江蘇昆山舉行的省部際聯席會議中,提出要擴大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並「積極開拓創新,探索促進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融合發展的有效方式」,這是頭一次在大陸對台工作中,出現對準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政策的說法。 在同天舉辦的昆台融合發展30周年座談會中,劉結一也提到,「經濟合作不斷擴大,強化了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紐帶」。大陸政協主席也是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副組長汪洋,在日前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中發表談話,在「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之外,提及「要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撓,持續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實現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可以想見,大陸將再加碼,把融合戰略上升到爭取台灣高科技產業鏈、供應鏈與技術人才的層面,讓這些元素進一步融入大陸體系。 投審會和法務部等單位此刻為台灣的技術與高科技人才外流設防,期待能突破當前大陸新型融合戰略,以鞏固台灣經濟安全長城。 企業更怕技術外流 台積電員工陪你上廁所 工業總會大陸組組長黃健群說,「其實業者更害怕技術外流,現在核心技術要想外流也越來越難」。他舉訪客到台積電廠區為例,連到洗手間都有台積電員工陪伴,等於是全程監控,完全沒有盜取營業秘密的空間;尤其現在企業為了防止技術外流,把製程拆解成上千個步驟,幾個人帶不走所有製程。他認為,比較值得擔心的反倒是人才團隊被挖角的問題。 調查局資料顯示,以往被偵防的案件多是,對方會誘使工程師將營業秘密竊至域外(含中國大陸),包含高薪誘吸要求攜帶機密資料赴陸任職,或來台成立子公司,伺機取得關鍵技術、挖角工研院及各大學教授,以竊取技術機密;或者由原公司高層赴陸投資後回台挖角並竊密、併購台灣高科技產業,或經第三地繞道投資台灣企業等。 業界流傳一種說法,大陸挖角台灣人才的技巧日新月異,除找台灣人幫忙挖角,也瞄準產業鏈團隊挖角團隊,連日後可能面臨打官司問題的律師團都已先請好。黃健群分析,透過平台概念高薪挖角,對大陸來說,目的是在「補鏈」(補足產業鏈不足部分),一般會簽約三年,許多台灣科技人才會認為,以三年時間到大陸賺到十年的薪水,何樂不為? 不過,由於大陸疫情依然嚴竣,使年輕人登陸就業意願降低。據了解,台積電員工願意留在台南廠,也不願加薪被派往南京廠工作。 專家:防堵不是辦法 開放扎根布局跨國競爭力 針對投審會公布的對大陸技術合作許可辦法及審查原則修正內容,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KPMG)稅務投資部執業會計師劉中惠認為,這等於將企業對大陸技術合作、專利授權等行為的法律框架,制訂得更完備了,讓業界有明確的依循。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美中爆發科技戰後,由於美國、中國大陸都對企業的技術合作與輸出訂有防堵規定,現在加上台灣新規,台商從事投資和技術合作時需要考慮的層面更廣。過去有些台商為了繞開既有規定打擦邊球,現在可能會面臨資金回台的一些限制,台商應該在一開始就先了解中美台的三邊規定,才不致留下後遺症。 鴻海前法務長、現為世博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的周延鵬,透過人工智慧精算專利權有效價值,為不少科技廠商解決難解的專利等法律問題。周延鵬受訪時直白表達看法,認為政府要審查對外合作的技術項目,反而會對台灣的技術與智慧財產權價值帶來負面效果。 原因包括,這項辦法實施二、三十年來,向投審會申請許可的案件沒有幾件,「代表制度功能很有限」,反而因為制度限制,領取政府科專預算研發出來的技術,不得授權給大陸。他問:這種技術已經公開,為什麼不讓企業授權給大陸使用、收取大陸權利金?這樣才能發展出扎根技術的策略作法。面對大陸這樣一個傾國家之力推動科技自主的國家,台灣需要下定決心,摒棄管制政策,從根本布局,才能孕育出有跨國競爭的研發與技術。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主任李淳受訪時問,「為什麼經濟安全話題近來又在世界上流行起來?」他解釋,在美中爆發貿易戰和科技戰後,中國大陸爆發新冠疫情,導致產業斷鏈更形嚴重,美國為此經濟現象冠上「安全」前提,歐盟、日本、澳洲也跟隨引用,自然而然受到熱議。
他形容,現在半導體的定位就如上世紀的石油,屬於戰略物資,但那時候產油國多,現在全世界幾乎只有台灣、日本、南韓,可以生產出口關鍵性的半導體;一旦不能出口,對有需求的國家來說,會「面臨更大的痛苦」。
「中國大陸是最早就體會到經濟不安全的國家,因為全世界圍堵它,」李淳說。也因此,2015年大陸下了戰略性決定,要擺脫對美、日、台、韓的技術依賴,以換取未來發展空間。
陸新融台措施 促兩岸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
但大陸想無中生有,在半導體和科技產業上彎道超車並不容易,放眼望去,台灣還是最容易取得技術和人才來源的地方。這也成為大陸繼吸引台商資金登陸後新的目標。
大陸2018年初公布對台31條措施,次年再推對台26條,明定提供台企和台胞「同等待遇」,即企業之外,有特殊專長與技術能力的個人也是重點吸引對象。顯示近年大陸對台政策,已從經濟融合擴展到產業鏈融合,不斷推陳出新。
去年底大陸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和商務部官員,在江蘇昆山舉行的省部際聯席會議中,提出要擴大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並「積極開拓創新,探索促進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融合發展的有效方式」,這是頭一次在大陸對台工作中,出現對準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政策的說法。
在同天舉辦的昆台融合發展30周年座談會中,劉結一也提到,「經濟合作不斷擴大,強化了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紐帶」。大陸政協主席也是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副組長汪洋,在日前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中發表談話,在「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之外,提及「要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撓,持續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實現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可以想見,大陸將再加碼,把融合戰略上升到爭取台灣高科技產業鏈、供應鏈與技術人才的層面,讓這些元素進一步融入大陸體系。
投審會和法務部等單位此刻為台灣的技術與高科技人才外流設防,期待能突破當前大陸新型融合戰略,以鞏固台灣經濟安全長城。
企業更怕技術外流 台積電員工陪你上廁所
工業總會大陸組組長黃健群說,「其實業者更害怕技術外流,現在核心技術要想外流也越來越難」。他舉訪客到台積電廠區為例,連到洗手間都有台積電員工陪伴,等於是全程監控,完全沒有盜取營業秘密的空間;尤其現在企業為了防止技術外流,把製程拆解成上千個步驟,幾個人帶不走所有製程。他認為,比較值得擔心的反倒是人才團隊被挖角的問題。
調查局資料顯示,以往被偵防的案件多是,對方會誘使工程師將營業秘密竊至域外(含中國大陸),包含高薪誘吸要求攜帶機密資料赴陸任職,或來台成立子公司,伺機取得關鍵技術、挖角工研院及各大學教授,以竊取技術機密;或者由原公司高層赴陸投資後回台挖角並竊密、併購台灣高科技產業,或經第三地繞道投資台灣企業等。
業界流傳一種說法,大陸挖角台灣人才的技巧日新月異,除找台灣人幫忙挖角,也瞄準產業鏈團隊挖角團隊,連日後可能面臨打官司問題的律師團都已先請好。黃健群分析,透過平台概念高薪挖角,對大陸來說,目的是在「補鏈」(補足產業鏈不足部分),一般會簽約三年,許多台灣科技人才會認為,以三年時間到大陸賺到十年的薪水,何樂不為?
不過,由於大陸疫情依然嚴竣,使年輕人登陸就業意願降低。據了解,台積電員工願意留在台南廠,也不願加薪被派往南京廠工作。
專家:防堵不是辦法 開放扎根布局跨國競爭力
針對投審會公布的對大陸技術合作許可辦法及審查原則修正內容,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KPMG)稅務投資部執業會計師劉中惠認為,這等於將企業對大陸技術合作、專利授權等行為的法律框架,制訂得更完備了,讓業界有明確的依循。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美中爆發科技戰後,由於美國、中國大陸都對企業的技術合作與輸出訂有防堵規定,現在加上台灣新規,台商從事投資和技術合作時需要考慮的層面更廣。過去有些台商為了繞開既有規定打擦邊球,現在可能會面臨資金回台的一些限制,台商應該在一開始就先了解中美台的三邊規定,才不致留下後遺症。
鴻海前法務長、現為世博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的周延鵬,透過人工智慧精算專利權有效價值,為不少科技廠商解決難解的專利等法律問題。周延鵬受訪時直白表達看法,認為政府要審查對外合作的技術項目,反而會對台灣的技術與智慧財產權價值帶來負面效果。
原因包括,這項辦法實施二、三十年來,向投審會申請許可的案件沒有幾件,「代表制度功能很有限」,反而因為制度限制,領取政府科專預算研發出來的技術,不得授權給大陸。他問:這種技術已經公開,為什麼不讓企業授權給大陸使用、收取大陸權利金?這樣才能發展出扎根技術的策略作法。面對大陸這樣一個傾國家之力推動科技自主的國家,台灣需要下定決心,摒棄管制政策,從根本布局,才能孕育出有跨國競爭的研發與技術。
引用網址: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1824/519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