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出口轉型有三大問題
2020年台灣出口貿易在疫情干擾下呈現開低走高,不僅出口成長率達4.9%,甚至不可思議的創下出口金額歷史新高。出口亮麗不外乎三個原因,包括疫情控制得宜、全球搶攻5G通訊商機台灣供應鏈因而受惠,以及美、中兩大國互槓下加速兩國供應鏈「去中化」及「去美化」,反而形成集中訂單在台灣的情況。
因此,台灣出口可望旺到今年,甚至經濟部統計處樂觀預測今年出口金額還會再創新高至3,575億美元,今年第1季和第2季的出口成長在去年同期基期偏低情況下,可望分別成長5.8%及10.18%,全年出口成長可達4.59%。不過在台灣樂觀看待出口暢旺的同時,CRIF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台灣出口的三個關鍵問題包括:1、出口結構問題,2、出口產品集中性問題,3、出口過度倚賴中國大陸。
在台灣出口結構問題方面,該團隊分析,2002年台灣中間產品的出口占比為66%,並逐漸遞增到2008年的79%,近10年來則沒有太大變化,2020年中間產品的占比仍高達77.1%之多。相對上,高附加價值的資本財項目,2002年的出口占比僅16.9%,且還出現逐年下降至2009年的10.6%,2020年占比也只有13.4%,「很明顯的,台灣出口貿易結構,近20年來呈現出口占比不斷往中間產品靠攏」,進而擠壓資本財與消費品的出口占比持續下降,「台灣的出口轉型,基本上是失敗的!」
台灣出口結構呈現中間產品的高佔比,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問題源自出口產品高度集中。舉例說,2002年電子零組件加上資通訊產品合計出口占比達40.21%,為台灣出口主力產品,但同時基本金屬及其製品、紡織品、機械、橡膠塑膠等項目的出口占比均衡;及至2020年,僅電子零組件出口占比就暴增到39.27%,合計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逾半,高達53.51%,「單一大類產品出口興衰,幾乎決定了當年的出口成長與否!」。更糟的是,台灣產業如此不均衡發展,由來已久、且沒有辦去找到解決之道。
第三個問題:出口過度倚賴中國大陸,該團隊指出,兩岸經貿的黏著度一直很高,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占比,長期在30%以上,2018美中貿易戰之後並沒有因而降低,甚至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202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進一步創下43.9%的歷史新高。即使台灣一直希望減少對中國大陸的倚賴,在經貿關係上脫鉤,實際上現階段是非常困難實現的事。
立委李貴敏於《聯合報》撰文也指出,台灣經濟和產業存在幾個重要問題,卻未受到執政團隊應有的重視:
首先,台灣經濟過度倚賴大陸。此由去年經濟成長率3.11%,其中來自對外貿易順差就達2.73%,貢獻率高達88%;對外貿易順差主要又來自對中國大陸。換言之,去年台灣經濟成長之所以能有亮麗表現,主要倚賴對大陸出口,占台灣總出口43.9%,創歷史新高。出口集中度過高存在高風險,而且又是民進黨極度仇視的中國大陸,經貿風險不可等閒視之。
其次,主要傳統產業持續出口不振。此由基本金屬、機械、塑橡膠、化學品、紡織品等主要傳統產業的出口連續兩年嚴重衰退即可發現,但迄今卻未見政府採取任何措施。
第三,新南向應該是蔡政府四年來對外經貿施政主軸中的重中之重,具有國際政治與對外經貿拓展的雙重意義。但我方對新南向政策十八國出口持續衰退,貿易順差持續萎縮。也造成去年台灣對該十八國出口負成長3.2%,貿易順差從前年145億美元縮小到137億美元,顯示該政策完全失敗。迄今仍未見民進黨政府檢討改進或提出任何具體方案。
以上只是信手拈來幾項經貿問題。當然,經濟成長率攀升,絕對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值得欣慰,但我們不能被小編哏圖與片面資訊所蒙蔽。例如就台灣在疫情下經濟翻紅、商品出口大幅上修的趨勢而言,外在需求強勁加上本身產業優勢,才是主要因素。
以我們最主要出口產業半導體業而言,占台灣總出口已達36%。但我們也發現,半導體設備及原物料依舊過度仰賴進口,例如其生產設備去年進口高達230億美元,出口值僅15億美元,為進口值的6.5%。顯示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發展仍受制於外力。這就是產業生態體系的重大破口,試問政府注意到了嗎?
簡言之,是我們過去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全球布局,才在疫情經濟下取得了亮眼的成就。但我們如今還有相同的國際戰略高度,思考台灣經濟與產業的下一個未來嗎?希望民進黨政府能提出新的產業布局策略措施,不要再忽視財經政策的重要性,從堆砌的數據找到趨勢,趨吉避凶,才是台灣經貿命脈之所繫。
引用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223002255-260410?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