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時代媒體人相繼離逝 媒體風範逐漸消失

時代媒體人相繼離逝 媒體風範逐漸消失

編按:上月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於4月6日下午病逝,享壽63歲,在銘傳大學服務三十年,為學校創造許多機會與歷史,深受同事與學生們的喜愛。今日(7日)前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病逝華府,享壽83歲,派駐華府超過30年,見證台美關係發展。

台灣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中國時報》原總主筆倪炎元教授,今年4月6日在台北市病逝,享年64歲,出生於1957年,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曾擔任台灣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時報》總主筆,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理事長。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對學子們說,「這樣的媒體人並不多,你們應該很幸運尊他為師,在倪院長帶領下,你們接觸新時代、新媒體,更要珍惜老媒體靈魂的內涵。」

「初入中時,年輕的炎元曾是父親余紀忠先生的小書僮、小夥伴。經歷第一線的觀察與奮鬥,陪伴著許多在場的中時同事們,看盡了社會的改變。」「炎元永遠保持冷靜、包容,但用犀利的眼光面對文化衝擊,針貶社會变遷、時勢轉移。」

倪炎元最常懷念在中國時報工作的25年。他說:「我以這些經歷為榮,不管傳媒產業如何變化,傳媒人的特質是不會改變的。」他鼓勵學生不要抱怨、不要放棄,跑出一部屬於自己這個時代的新聞史!

倪炎元認為,傳媒人的職責是用簡單的故事講述複雜的世界。做傳媒人雖然待遇可能不高,但卻可以去許多別人去不了的地方,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故事,接觸一些別人可能一輩子也接觸不到的人和事。倪院長說:「採訪具有歷史意義的新聞,而你就在那些歷史場景裡面,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感慨表示:「有一種人,你見面次數不多,但會懷念,會心中老惦記著他。他走了,我心中不只不捨,甚至感覺是一個時代的句點:一種文明的結束:一個風範的消失」。

銘傳總校長李銓特別感謝中國時報,給與傳播學院這麼好的老師。他指出倪院長於銘傳服務三十年,為學校創造許多機會與歷史,深受同事與學生們喜愛。

今日(5日)媒體報導,新聞耆老傅建中病逝華府,享壽83歲。令人不勝唏噓與感概。時代媒體人相繼離逝,還有多少風骨、風範得以傳承永存。

前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今天病逝華府,享壽83歲。傅健中派駐華府超過30年,見證台美關係發展。他早年在中時撰寫的「華府瞭望」是許多人了解美中台關係必讀的專欄。

傅建中1938年3月3日出生於天津,在上海長大,台灣求學,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1960年代後期留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交換研究生。

傅建中曾任中央社記者,之後轉任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對美國政治、外交有長期而深入的了解。他早年在中國時報撰寫的「華府瞭望」是許多人了解美中台關係的必讀文章。

1970年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1979年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訪美,到1995年時任總統李登輝的康乃爾大學訪問,傅建中無役不與。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訪問中國時,傅建中是受邀組團的隨行記者。

被新聞後輩尊稱為「傅老」的傅建中,英語系本科畢業,對台灣派駐華府的外交人員與記者英文要求甚嚴,常在專欄裡指正外交人員的英文用詞,讓不少後輩跟他談話時總戰戰兢兢,深怕被揪錯,但也可見他的一番用心。

前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王景弘回憶說,當年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大學時,在校園散步,和媒體隔著條小溪「巧遇」。聲如洪鐘的傅建中大聲問了句「總統,您什麼時候到華府?」明知李登輝因為美方要求不能回應,但傅建中仍不改記者本色,堅持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

雖然因為政治立場不同,王景弘與傅建中常針鋒相對,但也惺惺相惜,常拿對方開玩笑。對於傅建中跑新聞的認真、勤快,王景弘十分佩服,感嘆他的過世是新聞界一大損失。

前中國時報駐美特派員羅鴻進談起傅建中時,對他過目不忘、博聞強記的功力相當讚佩。但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傅建中採訪背後的認真用功,不僅言之有物,也讓採訪對象印象深刻,願意侃侃而談。

前中天駐華府特派員臧國華1985年時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派駐華府。當時兩岸關係尚未解凍,一個代表對岸的中國,一個是來自台灣的記者,在一次國務院記者會碰上。雖然有些擔憂與警覺,但因為都想了解對岸的現況,讓兩人在記者會外長聊了3個多小時,也開啟兩人30多年的情誼。

臧國華感嘆,傅建中的病逝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他在美國居住半世紀,是台美關係跌宕起伏的見證人。

 

來源:澎拜、中時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