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別輕忽台灣物價上揚的訊號

別輕忽台灣物價上揚的訊號

據《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目前通膨現象已蠢動,台灣缺乏能源及原物料,過去因來自國外原物料價格上漲帶動國內物價上揚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各界仍應對當前物價走揚保持警戒,並對通膨風險進行配套,才能維繫台灣經濟的穩健成長。

今年以來,國際間時有全球通膨是否升溫的論戰,尤以美國公債殖利率上揚帶動的討論最多。相形之下,即使4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2.09%,為2018年2月以來最大漲幅,但各界對通膨議題及可能產生的風險仍屬淡漠,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更反映受訪民眾的通膨預期正在減弱,突顯民眾對通膨蠢動失去警覺心。然而,無論從需求拉動與正向產出缺口、成本推動與輸入性通膨的角度來看,台灣實已存在些許通膨隱憂。

就需求拉動因素來說,今年第1季民間投資及消費成長帶動內需,加以商品出口持續暢旺,帶動實質GDP較去年同期大增8.16%,連續第三季加速,並創下2010年第3季以來最佳成績。同時,景氣燈號持續亮出象徵熱絡的紅燈,製造業PMI也釋放景氣進一步升溫的訊號,使台灣應已出現正向產出缺口。

簡單地說,無論使用何種統計方式估算,只要一個經濟體的實際產出水準高於資源充分利用下的產能時,即代表其出現正向產出缺口。此時,實際總需求會超過總供給潛能,將升高通膨壓力。

就成本推動因素來說,由於台灣缺乏能源及原物料,過去因來自國外原物料價格上漲帶動國內物價上揚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如今,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全球景氣慢慢走出陰霾,消費、生產、投資需求逐漸恢復,加上防疫管制禁令持續限制產能與運輸力,近半年來北美鋼鐵價格指數、布蘭特原油大漲 80%以上,中國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漲幅也近60%;遠東區乙烯價格漲近50%、銅價漲逾40%,棉花現貨則上漲30%,海運運價更呈現數倍的漲幅,並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影響所及,4月台灣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已較去年同期大漲19.11%。即使近來新台幣相對美元偏向強勢產生部分抵銷效果,以新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仍上漲11.97%,牽動躉售物價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上漲,且漲幅加大至9.62%。若此情勢持續,不久後生產者很可能扛不住輸入物價帶動的成本上漲壓力,而不得不調升產品售價,造成消費者物價進一步上漲。

再加上除了輸入物價推動生產成本上漲外,國內生產因素價格上漲也是推升成本的重要因素。去年下半年以來,台灣經濟復甦力道增強,再度突顯長年存在的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的五缺問題,可能加深整體供不應求的困境。4月中華經濟研究院製造業PMI項目中,供應商交貨時間已連續第四個月高於70%,且寫下創編以來最快升速74.8%,顯見備受結構性沉痾、天候與疫情限制的供給面,遲遲難跟上疫情趨緩後急速好轉的需求,恐增添不少的物價上漲風險。

不過,政府機關雖以低基期因素及少數項目價格上漲為由,解讀當前物價走揚是短期現象,卻未完全否認通膨現蹤的可能性。這點從今年央行第1季理監事會議上,已有理事建議儘早進行通膨預期調查即可得見。央行更預期原油等原物料價格回升、國際運費高漲、國際糧食價格上揚,將使國內進口物價趨升,且旱象持續恐影響農業生產,為食物類價格帶來上漲壓力等因素,都可能推升物價,因此不排除於第2季理事會再度上修全年通膨預估值;行政院主計總處也表示,若國際原物料續漲,使廠商將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將影響台灣2021下半年的物價漲幅。

由此可見,目前通膨蠢動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台灣不像美國有景氣過熱、消費者物價指數創下12年新高,引發通膨步入危險階段的壓力,但相關的「能量已在累積中」。倘若近期國內疫情升溫未大幅度扭轉經濟情勢,各界仍應對當前物價走揚保持警戒,並對通膨風險進行超前部署,才能維繫台灣經濟的穩健成長。

引用來源:經濟日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