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過熱台灣 5月尖峰用電屢破紀錄 專家:須為極端氣候做準備

過熱台灣 5月尖峰用電屢破紀錄 專家:須為極端氣候做準備

極端氣候在全球發生,台灣也正處於史上最嚴峻乾旱,今年梅雨延遲讓5月高溫炎熱。不只氣溫過熱,景氣也睽違十年亮起熱絡的紅燈,且連亮3個月。再加上疫情升溫等多重因素推升用電,5月28日的尖峰用電高達3840.1萬瓩,刷新歷史紀錄。

根據台電統計,今年5月不僅兩度刷新歷史紀錄,在歷年每日尖峰用電前十名中,就有5名發生在今年5月。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氣象達人彭啟明就提醒,由於極端氣候可能是未來的常態,政府應考慮以預測的極端值,作為水電資源準備依據。

五月高溫炎熱、景氣熱絡使得用電創新高。圖片來源:經濟部

5月高溫炎熱、景氣熱絡使得用電創新高。圖片來源:經濟部

5月尖峰用電屢創新高  台電分析:高溫炎熱、景氣熱絡、疫情升溫

根據台電2020年統計資料,在非夏月期間,每月每戶的用電量約291度,但夏季6~9月,由於天氣炎熱,每月每戶用電量達434度,漲幅將近50%。台電為鼓勵民眾節約用電、節能減碳,每年都會實施3個月的夏月電價,針對每月用電120度以上的用戶提高電費,今年也預計於6月1日如期實施。

然而,今年的尖峰用電卻提早飆升,根據台電統計,去(2020)年5月的尖峰用電,最高約3379.1萬瓩,但今年5月第一週就衝破3400萬瓩,且尖峰用電持續升高,先是5月17日達3744.2萬瓩,寫下歷年5月的新高,5月27日達3802.2萬瓩,打破尖峰用電紀錄,隔天(28日)再度刷新紀錄,尖峰用電高達3840.1萬瓩,當時備轉容量僅剩6%,在供電警戒邊緣,所幸台電順利調度,度過限電危機。

在今年5月以前,歷年每日尖峰用電前十名,從未見過於5月發生,如今前十名中,有5名發生在今年5月,超出台電原先估計「5月中旬尖峰用電3500萬瓩」的預測。

歷年尖峰用電排名 (2)

今年5月屢次刷新歷年尖峰用電最高紀錄,前十名中有5名發生在今年5月。整理、製圖:孫文臨


台電分析,用電飆升可能有三個原因,首先外銷暢旺、經濟景氣熱絡,使得工業用電大幅增加。台電統計,今年1~4月的總售電量約704.31億度,比去年同期增加31.29億度,成長約4.6%。其中工業用電約417億度、住宅用電約133億度、商業用電約102億度。

另外,5月梅雨延後,炎熱高溫籠罩全台,導致冷氣空調用電增加,加上疫情升溫影響,學校停課及居家辦公等,也讓住宅用電增加。

1~4月售電量統計表格

不能只看預測趨勢  彭啟明:政府應以極端值預做準備

景氣方面,國發會睽違十年於2月亮起景氣「熱絡」的紅燈,且連亮3個月,外界不免擔憂景氣會「過熱」。由於每日的尖峰用電與氣溫、降雨等諸多原因有關,難以分析尖峰用電飆升中工商業用電與住宅用電各占多少比例,但可比較天氣相當的30日(假日)、31日(上班日)兩天的用電曲線,能約略看出工商業活動對用電的影響。

 

5月30日、31日用電曲線。

天氣相當的30日(假日)與31日(上班日)的用電曲線有明顯差異,落差近600萬瓩。擷取自台電官網

天氣方面,5月28日台北寫下38.2度的高溫,已追平2018年的高溫紀錄,中央氣象局表示,5月的監測報告尚未出爐,初步分析各測站的平均氣溫與氣候平均值相較「偏高」,主要是因為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使得台灣天氣穩定少雨。

彭啟明也分析全台13個氣象標準測站,將5月各測站每日最高溫平均取「平均日高溫」,並比較1950~2021年間72年資料,發現今年5月不僅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2.2度,更較歷年平均高出將近2度。天氣風險公司表示,「每日最高溫是民眾最有感的溫度,也是電力調度最敏感的溫度」,這樣的極端值顯示,氣候異常已經頻繁出現。

彭啟明指出,今年5月的高溫狀況,主要是受到太平洋高壓過強、梅雨延遲的天氣現象所影響,目前尚無法看出與全球暖化的關聯性。但他也說,從近年的天氣變化頻率上,可以看見氣候變遷確實造成夏季更長、更熱,未來高溫缺水的極端氣候可能會變成新的常態。

集集攔河堰

梅雨延遲不僅造成水情嚴峻,更使得5月高溫籠罩,間接導致尖峰用電破紀錄。圖為集集攔河堰下方,乾涸見底的濁水溪。本報資料照,孫文臨攝


彭啟明指出,近年來氣候預測的工具持續精進,4月左右的預測資料就能看到太平洋高壓增強的趨勢,「政府未來面對預測值時,需要以今年這樣的極端值去思考與準備,以因應極端氣候」,特別是水資源與電力的調度上,不宜只採取中庸的預測。

至於6、7月天氣是否會更加炎熱?彭啟明則說,5月是梅雨前期異常高壓造成偏高溫,梅雨鋒面結束後,6月的高壓再次登場會有差異,但6、7月仍是高溫炎熱的夏季天氣。

中央氣象局的長期預報則指出,6月的氣溫為接近「正常」(50%)、「偏高」(40%),雨量也以接近「正常」的機率最大(60%),7月也以晴朗炎熱的天氣居多。唯長期預報仍有不確定性,須隨時注意氣象局所發布的最新資訊。

引用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