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部署是政府存在的價值與本份職責!
近年來,最紅的四個字是2020年「超前部署」,2021年「校正回歸」,面對國內疫情蔓延,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之際,此時、我們最應該「校正回歸」的是「超前部署」。人民為什麼要成立政府、國家?為什麼要納稅給政府?是納稅人想要安居樂業,能免於國家被侵略、被種族滅絕、被病毒吞噬、被世界淘汰等痛苦,更期待能昂首闊步,自由行走於世界,被其他國人尊重。如何做到這些?在此全球競爭下,如果政府沒有「超前部署」的政策,不能為國為民規劃布局未來,做好「環境建構」,且不能在國家有限的資源下,做好「資源分配」,那人民為什麼要納稅、要受苦又看不到未來?所以人民應該要大聲的呼喚政府,「超前部署」是政府存在的價值與本份職責。
任何政策的制定,有五個階段:問題認定、政策規劃、制定、執行、評估。在選舉時,候選人對問題認定都很敏銳,此時高瞻遠矚的政治家,與短利近視的政客,一般人民是不易分辨,很容易被操控、欺騙;這兩類候選人的基本差異,在於其對公共利益、國家發展等政策之規劃與制定,是為公益還是為私利,此是判斷政策是否有「超前部署」的重要指標。超前部署有狹義及廣義之分,狹義是指單一政策,其制定過程,對於不同時期尤其是未來,有周全準備、預防,並已完成應變演練;廣義是指政策廣泛且具有全面性,包括所有施政願景、策略,未來環境的變遷及執行的掌握能力等。
孫子兵法:「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是指要以有備無患態度,應對明顯存在之威脅與風險,國防軍事要超前部署,政府各項施政也應如是;任何已規劃與制定的國家政策,只要已預備執行,就會顯現在政府預算編列、資材儲備、作業規範與應變演練等構面上。以這次抗疫防疫為例,疫情蔓延至今,已經有一年多了,各級政府預算書中,若無因應疫情可能蔓延之預算編列,恐怕沒有人會相信「超前部署」是真的在做;其次是資材儲備,要打贏抗疫防疫這場戰爭,要有事先估算與規劃的能力,估計出應儲備的資材,絕不能讓防疫工作發生缺資金、缺物資現象;此外各執行機構(中央、地方、境外、境內)要有周延完備的防疫與應變作業規範;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作業規範若未經應變演練則不知是否可行,作業規範需透過不斷的演練、檢討、精進的淬煉;以此四個構面衡量政府這次抗疫防疫工作,就知道政府此次「超前部署」是否真做了?
台灣是有負責超前部署的專責機構,在國家安全:總統府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國家發展: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且在各部會也有專責的規劃單位;例如:在科技發展,全國由科技部負責統籌規劃審議,科技部每四年會提出科技發展基本計畫,並制訂科技專案作業手冊,供各部會依此研提其相關職責領域內的科技計畫;可惜不是各個部會都有制度化、系統化、法制化的做法,所以各部會超前部署的規劃品質參差不齊,甚至沒做也沒有單位稽查;若超前部署是政府存在的價值與本份職責,建議政府應有制度化、系統化、法制化的超前部署基本規範及作業手冊指引,讓各個部會就其所負責業務提出超前部署計畫,才能給人民安心與希望。
定期選舉的民主制度,影響部會首長更迭頻率,導致不少政策缺乏一致性,較多急救性質。政府運作是由執政團隊、常任文官(公務員)、學者專家及人民團體所組成;執政團隊有行政部門首長及民意代表,他們所在乎的是人民期望、價值信念,至於政策專業則不清楚,也不很在乎;常任文官是以政策專業為取向,是政策制定「超前部署」的規劃布局者,是社會進步穩定的中流砥柱,但在定期選舉制度下,常任文官又受制於執政團隊,如果各部會機關定期性「超前部署」計畫,沒有制度又缺少法治保障與規範,讓執政團隊為所欲為,則國家將無超前部署計畫可用;學者專家及人民團體,則是以專業、價值等為主,是常任文官們規劃「超前部署」之協助者;執政團隊是政府政策的主導制定者、資源分配者,社會價值的權威者,如果執政團隊理念、道德有偏差,國家監督機構又失能,則人民只能自選自受。
綜上所述,常任文官是國家公共政策「超前部署」的規劃布局者,是社會進步穩定的中流砥柱,國家應建立對其法治保障與規範,減少執政團隊不合理的干預;並應有政策評估機制,能定期檢視各部會是否有「超前部署」計畫,且所規劃的「超前部署」政策,是否已落實在「資源分配」及「環境建構」上。
引用網址: https://readers.ctee.com.tw/cm/20210603/a02aa2/1128279/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