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台灣景氣仍疲弱 連九月亮黃藍燈
編按:台商回流投資逾6000億元,國內景氣燈號似乎未反映成效。據國發會昨天公布的9月份景氣概況,燈號續呈代表「趨弱」的黃藍燈,顯示當前經濟狀況仍疲弱。同時,景氣走緩已對勞動市場產生負面影響。展望未來,國際貿易紛爭未解、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居高不下,對我國未來景氣之影響均須密切關注。 閱讀全文
台商第四波南進大遷徙
編按:國際政經局勢變動快速,美中貿易戰升溫,日韓貿易戰持續不休,全球生產供應鏈打亂並重新布局。為了規避關稅或分散風險,日、韓、陸資都積極卡位東協。許多台商看好東協的人口紅利,爭取內需市場機會,啟動第四波南進大遷移。至於投資東協可能遇到的問題,分別是文化融合(語言差異、工作習性等)、政治不確定性、營運成本,以及(含人事成本)逐漸高漲。學者提出對政府的建議,新南向政策的關鍵在於人才與執行力,別把意識型態置於經濟貿易之上,那樣只會讓台灣越來越走不出去。 閱讀全文
檢視新南向政策的成效
編按:專家指出,新南向政策執行至今,並未達到分散大陸市場的原始政策目標。數據顯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不降反增。對台灣出口而言,東南亞與南亞市場還不夠大,並不足以替代大陸市場。建議政府的責任應是完善對外投資環境,保障台商海外的權益,提供充分的海外資訊,如此即可。 閱讀全文
ECFA十年大限將至 恐影響台灣220億元外貿
編按:《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的《架構協議》,到2020年9月屆滿10年,若海峽兩岸不提出需要超過10年的過渡期來協商「貨貿」和「服貿」等主協定,明年9月《架構協議》將自然失效。雖然沈部長說ECFA若終止,最多影響外貿五%,但實際上ECFA對台灣具有相當影響。據統計,ECFA若取消,會影響台灣220億元出口到中國的減讓金額,立委曾銘宗則認為首當其衝的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因此,ECFA是否存續,政府應審慎應對。 閱讀全文
台灣的科技與文化共融仍有待加強
編按:文化是創新經濟的重要底蘊,透過科技的力量可以推動國民創造力發展、藝文創作與公眾藝文近用,成為繁榮經濟的新動能。但是,台灣的科技與文化跨域共融仍有待加強。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撰文指出,有三大誤區阻礙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分別是藝術與文化的門戶之見、欠缺藝術驅動力、缺乏從藝術帶動文化市場化。 閱讀全文
陳昇瑋談培養人才競爭力
編按:台灣的人才競爭力大幅下滑,恐削弱我國經濟。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指出,台灣人才競爭力的問題,總歸一句就是人才出超、技術入超。陳昇瑋建議,以租稅優惠鼓勵外商來台設立研發單位,且應要求從海外大量招募外國籍高階人才來加入這些研發單位。至於AI時代如何增加人才競爭力?陳昇瑋提出,要培養π型人,至少有兩個專長,可以連結不同專業。愈是背誦、愈是反覆練習的技能都會被機器取代。 閱讀全文
黃昆輝教授談台灣教育問題與因應對策
編按:台灣教改爭議不斷,教育問題也層出不窮。教育問題極其重要,影響著國家人才培育與國家未來發展。對此,黃昆輝教授撰文提出,台灣的教育問題主要有三項:「社會階層再製」、「教育品質平庸」及「人才培育失衡」。他進一步提出因應策略,包括國教向下延伸、研議大學校院退場機制、師資培育採開放方式、採「人力規劃」與「產學合作」策略。 閱讀全文
朱雲漢:中美貿易戰 川普「黔驢技窮」又「騎虎難下」
編按: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剖析中美貿易戰,認為川普已經黔驢技窮,但又騎虎難下。朱院士指出,中美關係當前面臨四重矛盾,第一層矛盾是美國社會內部分配的兩極化問題;第二層矛盾是中國的快速崛起;第三層矛盾是美國要維護在國際產業分工裡的龍頭位置。第四層矛盾是美國引以為傲的體制優越性受到威脅。儘管有這四重矛盾,但是中、美兩個社會已經被各種盤根錯節的文化、經濟、金融等方面的關係捆綁在一起,甚至不是兩國決策者的主觀意識可以扭轉和改變的。最終,中、美應尋求和平共處與議題合作。 閱讀全文
林建甫:合理房地政策 應從青年安居著手
編按:低薪、高房價導致許多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甚至不成家,不敢生,因為養不起。前台經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撰文提出對房地政策的看法,認為應該提高青年競爭力與薪資水準,並且抑制房價。要抑制房價不外乎「增加供給」與「抑制需求」,在「增加供給」方面,最直接且立即可執行的就是推動社會(合宜)住宅與包租代管;在「抑制需求」方面,應針對房地產投資性、投機性購屋需求進行控管。 閱讀全文
朱雲鵬:剝奪感瀰漫下的反全球化
編按:資本主義世襲化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缺失,已產生弱勢者與被剝奪者此起彼落的困境與抗爭,衍生的問題多在於貧富差距擴大、所得分配不均、低薪與高房價,均是必須正視與逐步調適的問題。對此,台北醫學大學暨東吳大學講座教授朱雲鵬撰文概述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兩本著作,在《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中表明,富人財富累積的速度快過一般人平均收入的增加,因此富者將愈來愈富,逐漸占掉社會大部分的所得與財富份額。在新著《資本與意識形態》中,說明政府應如何利用各種政策來修補財富不平均。朱教授認為,皮凱提及其團隊工作者都忽略一個事實,資本可以全球移動來規避稅負,對於財富或所得提高課稅可能無效。朱教授指出,對高所得或財富增加課稅的唯一可行途徑,就是透過國際協議。 閱讀全文
馬凱:搶救「低薪」須注重需求與供給面
編按:台灣的低薪問題始終未能有效改善。經濟評論家馬凱認為,欲解決低薪問題,必須先釐清問題的真相,進而揭出根本原因,方能籌謀具體的解決辦法。馬凱從需求面與供給面提出低薪解方,在供給面,應著重人才培育,將不適任的大學轉型成為符合經濟發展與科技潮流的新型態技職體系。在需求面,對於最有助於增加就業需求的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政府應給予政策優惠,並且推動Al、5G、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創造台灣的競爭優勢。 閱讀全文
吳玉山談十年來兩岸關係的民意模式
編按: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玉山分析兩岸關係民意調結果並提出看法。吳教授指出,長期觀察兩岸關係的民意起伏,太陽花學運與香港反送中運動分別造成極大影響。但是,民眾普遍認為民進黨政府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其中,「台獨」、「民進黨執政」和「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是三個最有可能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的原因。吳教授認為,在選舉周期和香港抗爭過後,如果當前兩岸關係未變,台灣民眾可能會重新對大陸態度出現親善趨勢。 閱讀全文
林建甫提改善低薪五策略
編按:台灣的實質薪資長期停滯,「庶民經濟」引起近幾年深陷低薪、低成長的台灣社會廣泛共鳴。林建甫教授指出,讓庶民有感的庶民經濟應從五個面向著手:發展觀光、開拓農產外銷、發展中小企業、代工經濟轉型、服務業國際化。林建甫認為,政府調高基本工資或時薪與鼓勵企業加薪政府減稅,都只是輔助性做法。解決台灣低薪的根本方法唯有打造台灣具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引導各界「投資台灣」。 閱讀全文
改善所得不均 朱雲鵬開三藥方
編按:世界變動快速,有剝奪者,也有被剝奪者。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以公與義的角度關懷弱勢,於16日舉辦「相對剝奪感的瀰漫與資本主義的未來:從世界到台灣」論壇,邀請多位學者提出建言。關於改善所得不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公與義系列召集人朱雲鵬提出三解方,台灣應提高資本交易稅、真正實價登錄與超額市價房地產持有稅。 閱讀全文
政府灑幣政策 國債續創高
編按:政府日前宣布明年度中央總預算創廿二年以來首次平衡預算。然而,實際上政府另有二千五百億元特別預算的舉債。學者表示,我國財政其實沒那麼好,財政惡化會造成所得分配不公,使貧富差距拉大。學者建議,台灣需要聰明政府,第一,所有決策都要有科學作依據;第二,政策要明確;第三,鼓勵具有創意的商機;第四,公民參與,政府與民間整合、協調和執行。 閱讀全文
關於大政府與產業問題 張忠謀不認同諾貝爾獎得主
編按:在經濟日報主辦的2019大師論壇上,支持自由經濟的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與強調政府重要性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Paul Romer)進行對談。羅默提倡大政府與經濟管制,對此,張忠謀持相反意見,張忠謀認為政府的管制缺乏效率又禍及消費者。 閱讀全文
管中閔違法兼職案遭公懲會判申誡
編按:台大校長管中閔被控擔任公職期間違法兼職寫稿遭彈劾,公懲會認定管違法兼職事證明確,昨天判決申誡處分確定。對此,台大自主聯盟表示言論自由受到迫害。管的律師聲明表示,司法是人民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免於國家機關的恣意侵害,而不是用來迴護國家機關的違法濫權。 閱讀全文
低薪、高房價 「青世代」成了最苦的一群
編按:無殼蝸牛運動今天屆滿卅年,「住不起」的問題依然無解。薪資凍漲、房價高漲,購屋負擔加重幅度擴大近十倍,住房問題更加嚴峻,年輕人買不起房。學者表示,資產分配的世代不平等惡化,是年輕人翻不了身的原因之一。年輕人若沒有希望,不是國家社會之福。學者建議,解決當前的房市問題,首要健全屋市場機制,讓市場資訊公開透明。 閱讀全文
民進黨推「中共代理人」修法引爭議
編按:台灣立法院繼完成「國安五法」修法後,民進黨再推出「中共代理人」修正草案,嚴格規範人民、法人、團體或機構為中共進行危害國安的行為。此修正草案引發高度爭議,府院將會再調整,擬於立法院下個會期討論。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