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 求學路一樣坎坷
台灣立報 呂淑姮/雲南報導 — 2012年01月29日2008年,台南縣總爺國小廢併校風波,讓原總爺國小親師生上街頭抗議,控告當時的台南縣長蘇煥智。當年台南縣府以總爺國小人數太少為由,要總爺、文正兩校合併。抗議的親師生組成「搶救總爺國小反併校聯盟」,批評縣府的打算是徵收學校土地蓋南瀛總爺藝文中心。
在偏遠山區設立學校、挹注師資與資金,是浪費嗎?偏鄉學子求學路迢迢,比起都會區學生更為不易,但國家有義務保障每個孩子受教權。究竟辦學要從經濟效益出發,或關注每個學生的受教權益?
偏鄉小校 漫長上學路
2008年之後,人數少的小校開始思考轉型,以特色教學、與社區緊密互動、運用天然環境等戰略,走出小校不裁併的路。
學校因為偏遠、人數太少面臨裁併,並非只在台灣發生。中國近年來推行「優化教育資源政策」,將學校與教師進行「資源整合」,將一定範圍內的學子都集中到同一間學校上課,避免人力金錢的浪費。影響最大影響的是位處偏遠農村、山區裡的學校。
自從中國實施9年義務教育以來,有許多難題尚待克服。偏遠山區、貧困農村的孩子往往因家窮、上學路太遠、付不出住宿費等因素,念完小學就被迫中輟。針對這些地區,中國政府推出了「兩免一補」、「控輟保學」等相關措施。
輔助弱勢 教育不斷線
「兩免一補」政策意指學生在義務教育範圍內,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學雜費,並且補助學生住宿的費用。可得到「兩免一補」政策補助的學生,必須是農村裡的貧困家庭;由學生的家庭向學校、在地政府機關如村委會提出,學校與村委會審核通過,報請地方與中央教育部,申請教科書和補助。
根據中國政府網站資料,「中央免費教科書」在國小提供的課本包括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外語、科學、藝術(或選擇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資訊技術等)。提供初中生的課本,則是: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選擇生物、物理、化學)、歷史與社會(或選擇歷史、地理)、藝術(或選擇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資訊技術等)。
至於貧困的標準認定,在個人所得方面,2011年前認定標準為年收入在1,274人民幣(約新台幣6千元)以下者為貧困戶。2011年11月,中國中央在北京召開「2011年度全國扶貧工作會議」,會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表示,中國的扶助貧困開發政策,從解決溫飽轉型脫貧致富,2020年前將重點工作放在保障義務教育、醫療、居住權。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因應社會發展與扶貧開發後的變化,中央決定將扶貧標準提高,從年收入1,274提升到2,300人民幣(約新台幣1.08萬)。各地可視財務狀況再調高標準。官方預估在更動標準後,把更多貧困戶納入幫助範圍,將會增加1億的貧窮人口。
溫家寶指出,未來「扶貧攻堅」工作重點,將擺在特困省份包括西藏、甘肅、雲南、青海、新疆等地。具體做法為中央與省級財政應把貧困省、縣的國家級開發建設列為優先,資金補助與農民保險亦同。
在教育方面,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推進邊遠貧困地區適當集中辦學,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對邊遠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繼續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在民族地區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動農村中小學生營養改善工作。」
溫家寶表示,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畫將先於全中國6百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學校試辦。
中國的國家級貧困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包括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自治區,其中又以雲南省貧困縣、貧困自治區最多。在雲南麗江市寧蒗縣、永勝縣,為國家級貧困區。
麗江的納西族、彝族、白族居住處,除了麗江觀光重鎮古城區外,多半都是典型的貧困農村、偏遠山區。以優化教育資源角度出發的「集中辦學」,對少數民族的家庭產生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