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死亡紀事
呂紹煒 — 2012年05月14日
經過兩年多、投入數千億歐元甚至給予五成債務減記的「希臘救援行動」,在內外夾擊下,眼看是失敗。雖然歐元區未必因此立刻面臨解體,但希臘退出歐元,似乎已是難以避免;更大的難題是希臘未來要如何重生?
援救希臘行動,可說是同時面臨政治與經濟上的難題。經濟上的難題是:該立刻大幅緊縮、先救政府財政,還是該擴大財政、先救衰敗的經濟?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政府緊縮結果導致經濟更差,過去三年希臘經濟萎縮十四%,今年還要再衰退超過五%。但要持續擴大財政,卻因政府財務已崩潰,難有能力做到;要借貸,金融市場已不埋單。
政治上的難題是:對國內,緊縮結果立刻引起民怨,挑動所有既得利益,政治上敵對勢力必然趁勢而起,加上社會的反撲力量,結果將讓社會分裂、政府垮台,希臘現在就是陷入這個困境。被減薪的公務員罷工抗議,希臘一名部長形容說:「現在是你假裝付薪水給我,我假裝在工作」。雖然已完成國會改選,但連政府都組不起來,某種程度上已陷入無政府狀態。
對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會心甘情願的看著政府,拿國家資金去援救「外國人」。兩年前希臘向德國要求放寬援救條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對希臘總理說:救援計畫須讓人「感到疼痛」。她說「我們要確保沒有其它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接受援救」,其實,不止於此,如果希臘「不痛」,繼續揮霍花錢、公務員與退休者仍享受高待遇,梅克爾要如何面對德國人民的反彈、抗議?
全球發生過債務危機的國家,可說多如牛毛。八○年代一連串的拉美債務危機、九○年代亞洲金融風暴,這些國家,有些經過長達十年以上的掙扎、有些則是短暫的萎縮下滑,最後經濟仍康復、恢復成長。但這些國家與希臘相較,至少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處:他們都有獨立的貨幣。
這時獨立貨幣的匯率機制調整功能,就明顯出現效益。所有風暴國家,匯率一定大幅貶值,幅度從五、六成到一倍不等。貨幣貶值後,雖然是資產大折價,但出口競爭力也逐漸顯現,有了出口,國內產能就能漸漸恢復,帶動讓經濟逐漸脫離泥沼。但希臘被綁死在歐元區,要貨幣貶值以提升出口競爭力,甚至是想要自己印鈔票、用通膨把經濟「吹起來」都做不到。
希臘的死亡紀事,將會是研究國際政治與金融者最佳的題材。從基本結構看,加入歐元區,雖然初期享受歐元區帶來的「溢價效益」,但缺乏競爭力的經濟結構、難以改善的官僚浪費,終究讓希臘付出慘痛的代價。而且在最後關頭,沒有「匯率貶值」這道手段。相較之下,同樣垮在金融海嘯中的冰島,還能靠貨幣大幅貶值,讓經濟得到調整,現在至少已恢復成長。顯然,單一貨幣的「利」,不是每個國家都「吞得下」,希臘就是一個被「噎死」的案例。
此外,歐元區大國的援救行動,未來也勢必會被好好檢討、研究。對希臘的援救行動,大部分都犯了「太慢、太輕」的問題。例如希臘危機之初,就曾有人提出債務減記的建議,但德國不接受;到危機嚴重再給予減記時,為時已晚。再如援助金額也是逐漸追加,但如開始之初就下重藥,維持住市場信心,也許最後就不會在投入如此多資金後仍兵敗如山倒。
最悲慘者當然是希臘,雖然「長期而言」希臘經濟終究會調整到一個均衡,但短期內,坦白說,還看不出希臘能如何走出這個泥沼與慘境;退出歐元後其調整到底要付出多少代價,也令人不敢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