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退出與中國放緩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戴維•皮林 — 2012年06月25日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戴維•皮林
關於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何種影響,人們已經進行了不少的討論。但人們較少討論的是,中國需求(尤其是對原材料的需求)放緩可能對全球經濟的某些部分產生何種影響。
中國需求放緩可能沒有希臘退出歐元區那麽富有戲劇性。或許正因如此,才尚未有人創出一個可與“Grexit”(希臘退出歐元區)匹敵的無聊詞匯。(我這里給出一個詞“Chindown”(中國放緩),還有點“keeping one’s chin down”(泄氣)的意味。)鑒於中國經濟的分量及其對某些大宗商品出口國的重要影響,或許我們應該給予這個話題更多的思考。畢竟,與任何人都不希望出現的“Grexit”不同,中國政府實際上已經宣佈它打算策動一個“Chindown”。在截止於2015年的“十二五”規劃里,中國明確提出要擺脫以投資主導的、需要消耗大量大宗商品的經濟增長模式,並將年度經濟增長率從近幾年的兩位數降至8%。
對多個經濟體而言,此事關系重大。在過去20年間,許多國家的對華貿易大幅增長。1992年,對華貿易在巴西對外貿易中所占比例僅為微不足道的0.9%。到2010年,這一比例飆升至14%。其他大宗商品生產國的對華貿易也出現了類似的爆炸式增長。對華貿易在巴基斯坦對外貿易中所占比例從2.9%升至13.5%,在印度對外貿易中所占比例則從0.4%升至10.5%。
在歐洲和美國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之時,中國已成為替代的增長引擎。一種反饋迴路已經形成:中國從大宗商品生產國購買大宗商品,大宗商品生產國又用所得收入購買中國的製造產品。結果就是,中國已成為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包括澳大利亞、韓國、日本、菲律賓、巴西、智利、秘魯、安哥拉和南非。
其中一些國家可能會受到中國需求放緩的不利影響。除了中國需求自身會放緩之外,它所需要的大宗商品(石油、銅和鐵礦石)的價格也會下跌。
巴西是可能遭受損失的國家之一。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新興市場主管魯吉•夏爾馬(Ruchir Sharma)發表在《外交》(Foreign Affairs)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巴西近些年的成功“依賴於一個極其不可靠的前提:大宗商品價格”。也就是說,巴西對中國的依賴達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夏爾馬表示,“Chindown”可能意味著巴西“神奇時刻”的終結。這一結論也適用於其他國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標志著新興市場異乎尋常的快速增長時代的結束”。
另一個符合這種模式的新興市場國家是蒙古。對華出口在蒙古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達92%,隨著今年晚些時候蒙古一座大型銅礦投產,這一比例實際上還可能上升。蒙古正努力使出口多元化。它希望將大宗商品發到數千英里之外的俄羅斯太平洋海岸,盡管它的礦山就位於蒙中邊境附近。蒙古政府代價高昂的“對沖”計劃表明,一些國家若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會是多麽的艱難。
依賴中國的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澳大利亞也依賴中國,或者更準確地說,依賴於中國需求催生的高昂大宗商品價格。實際上,礦業企業基於中國永無止境的需求而制定的某些重大投資計劃已被擱置。必和必拓(BHP Billiton)首席執行官馬利尤斯•科勞珀斯(Marius Kloppers)最近表示,某些採礦項目的盈利前景已經發生了變化,只得擱置。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迪倫•格賴斯(Dylan Grice)因此表示:“如果中國的資源需求保持強勁,或許一切都沒有問題。但如果保持不住,那麽一切都會出現問題。”
中國需求放緩不一定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壞事。匯豐(HSBC)亞太區經濟學家範力民(Frederic Neumann)指出了硬性大宗商品和軟性大宗商品的不同前景。如果家庭部門支出增長,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實際上或有利於小麥和大豆等軟性大宗商品。換言之,巴西受損,阿根廷卻可能獲益。它還可能有利於用於食品加工的棕櫚油等其他大宗商品。這可能會令馬來西亞(該國近些年擴大了棕櫚油生產)和印尼等國受益,盡管印尼也生產煤炭等硬性大宗商品。
另一方面,一些石油進口大國可能受益於中國需求放緩導致的油價下降。
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幾乎所有國家都會受到沖擊。而中國需求放緩的影響可能更加復雜。對某些國家而言,這將意味著它們“神奇時刻”的終結。
*《看空巴西:大宗商品需求放緩和神奇時刻的終結》(Bearish on Brazil: The Commodity Slowdown and the End of the Magic Moment),發表於《外交》雜志5/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