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美國經濟復蘇的後勁

美國經濟復蘇的後勁

羅傑•阿爾特曼
許多主要經濟學家不會認同美國經濟增長將大幅提速的觀點,他們預計未來十年美國經濟將繼續迎著逆風小幅增長。這可能是主流預測,但另外一種更美好的設想正呈現在人們眼前。

過去3年來,美國經濟復蘇中最值得關註的一點就是復蘇一直顯得疲軟乏力。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各種逆風,家庭財務、房地產和放貸等領域首當其沖。在逆風侵襲下,美國上季度經濟增速僅為1.7%(按年率計算)。這些逆風使就業市場難以好轉,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比例最近達到30年低點就證實了這點。目前逆風正開始減弱,但完全平息下來可能還需要4年時間。

但到那時,美國經濟可能會給人們帶來驚喜。房地產市場復蘇、能源領域的革命、銀行體系重新恢復活力以及經過瘦身的工業基礎可能會讓美國經濟增速超過2.5%,這個速度被普遍視為美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速。換句話說,飢荒之後可能就是盛宴。

這種爆發式增長是有先例的。在美國從1981年至1982年嚴重衰退中走出來的復蘇階段以及上世紀90年代後半段,我們都看到了這樣的例子。確實,在這兩段衰退時期開始之前美國並沒有發生金融危機,但是,與之相對應的,美聯儲(Fed)在2008年和2009年出台了強有力的貨幣政策措施,而當時沒有類似舉措。如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經濟咨商局(The Conference Board)等一些機構就預測未來5年內美國經濟年增速可能達到3%至4%。

有五點因素表明美國經濟增長可能會大幅提速。首先,房地產行業正在改善。1980年至2005年期間,該行業平均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5%,在此次危機之前,該行業從業人員超過300萬。但2012年,該行業僅占美國GDP的2.4%,從業人員200萬。近150萬套房產喪失抵押贖回權。

但復蘇苗頭已經出現:美國近一半的主要房地產市場都出現價格上漲。被壓抑的需求巨大。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到2015年,新屋開工率將達到每年140萬套,高於今年的70萬套。2015年以後,隨著新家庭組建率以及新屋開工與人口比率恢復至歷史正常水平,新屋開工總量將繼續攀升並提振GDP。

對前景保持樂觀的第二個理由是油氣產量增速驚人。來自美國能源情報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數據支持這點。天然氣產量今年達到空前高位,頁岩氣占其中的一半。在石油方面,2008年美國石油產量從1970年的高點下滑48%,平均日產量僅為500萬桶。受頁岩資源的推動,從2008年至2012年,美國石油產量增加近20%。能源研究機構美國劍橋能源咨詢公司(IHS Cera)預測,到2020年,美國石油日產量將再增加300萬桶並達到新高。

未來5年內,僅石油增產這一點就可能會為年度GDP增幅貢獻逾一個百分點以及多達300萬個就業崗位。天然氣價格下跌將令平均公用事業賬單每年減少近1000美元。這還會帶動美國石化行業以及一些製造業復蘇。

第三,在引起政治爭議和負面消息頻傳的背景下,美國銀行業體系的復蘇速度超過所有人的想象。資本和流動性已重新恢復到幾十年未見的水平。抵押貸款的遺留問題在減少。利潤非常強勁。貸款正迅速增加:根據美聯儲的數據,銀行未償還貸款總額現在達到9.8萬億美元,為紀錄高點。商業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的比例可能會在明年達到創紀錄水平。

第四,美國的工業競爭力實現了巨大飛越。過去10年,單位生產成本下滑11%,而全球幾乎所有其他發達國家的成本卻都出現了上升。與中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差距正在縮窄。以汽車業為例。根據Evercore Partners的研究,2005年,底特律每小時勞動力成本比外國汽車製造商在美國的工廠高出40%。如今,雙方成本幾乎相同,三大汽車製造商重新收復了市場份額。另外,個人儲蓄率從此次危機之前接近零的水平升至4%,而且預計將企穩。這將促進私人投資水平以及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

最後一點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美國可能會成功修正其赤字和債務問題,讓美國自己和全世界都感到吃驚。如果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獲得連任,他可能會讓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的減稅措施在2012年底到期。這一舉措可能會迫使國會坐到談判桌,並制定一項溫和的大規模減赤計劃,這將提振信心、股市和私人投資。

許多主要經濟學家不會認同美國經濟增長將大幅提速的觀點,他們預計未來十年美國經濟將繼續迎著逆風小幅增長。這可能是主流預測,但另外一種更美好的設想正呈現在人們眼前。

本文作者是Evercore Partners創始人、董事長,曾任美國副財長

譯者/梁艷裳

引用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