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培養的肉
湯姆·萊維特 — 2012年09月28日
實驗室培養的肉環境網站“中外對話”執行編輯 湯姆·萊維特字號背景評論打印電郵收藏騰訊微博新浪微博
年底之前,荷蘭科學家有望讓一個特殊的漢堡包首度高調亮相,這個漢堡包所用的肉不是農場產的,而是在他們的實驗室製造的。
在實驗室里,從一個活的動物身上取少量細胞,使其在成塊的肌肉組織中不斷生長,從而生產出合成的或者說實驗室培養的肉。從理論上講,這種肉可以供人食用。
在實驗室培養肉,既可以拯救動物,又可以減少現代集約化肉類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比如占用土地、飼養動物及溫室氣體排放等。與素食、非動物替代肉的食品,如大豆、豆腐、闊恩素肉或其他植物蛋白相比,人造肉的蛋白質含量要高得多,口感好得多,質地也更像屠宰的動物肉。
實驗室人造肉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但要生產出味美價廉的肉製品卻很難。然而,分別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兩個研究人員如今信心十足地表示,他們就快取得突破性進展了。
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的馬克·波斯特教授獲得了一位匿名捐贈者40萬美元(25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他宣稱將在未來數月內舉行公眾品嘗會,讓人們嘗嘗用他的實驗室人造肉製作的漢堡包。
不過,他也承認,他的試吃品所演示的只是實驗室人造肉的潛在能力,現在還不足以生產出具有成本效益的肉。
另一位來自密蘇里大學的研究員、匈牙利出生的蓋博·福加斯看起來更接近成功。去年在一次會議上,他成為第一個公開試吃實驗室人造肉的美國科學家。
最近,善待動物組織PETA提名他為最有可能贏得該組織100萬美元獎金的人。這筆錢將用於第一個大規模生產人造雞肉的項目。人造雞肉與真正的雞肉很難辨別。
福加斯曾經致力於創造人體組織和器官。他意識到同樣的技術可以拿來制肉。如今他已經開了一家公司,取名“現代草地公司”。在美國農業部的資助下,對他的實驗室人造肉進行商業開發。福加斯說:“我們要做的是一種源自動物細胞的可消費的生物材料,具有某種肉類的質地和特徵。”
“人造肉的使用或許不一定僅限於我們經常吃的漢堡包,而是可以作很多食物的成分。就好比麵粉,你並不直接吃麵粉,因為不好吃,但你卻吃無數種非常美味的麵食。所以,我不知道我們的產品是否主要用於各種食物成分,但這確實是我設想的努力方向。”
實驗室人造肉對地球有益
波斯特教授和福加斯博士二人都表示,減少肉類生產對環境影響的需求激勵著他們。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估計,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8%。
相比之下,英國牛津大學去年出版的研究報告估計,在歐盟範圍內,實驗室人造肉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常規肉類生產的排放量低78-96%,所占用土地少99%,耗水量少82-96%。
福加斯說:“當今肉類生產的游戲規則與100年前完全不同了。現在的集約型肉類生產是不可持續的,正在摧毀我們這個星球。由於放牧動物或為它們種植飼料,當今70%的耕地以某種方式與動物相關。我們正在耗盡地力。”
福加斯承認,至少在最初,他的實驗室人造肉很可能是一個昂貴的小眾產品,價格堪比神戶牛肉(每公斤125美元至395美元)。他說:“本產品一開始並非供給人民大眾,而是供給有環保意識的人,和出於道德原因不吃肉的人。”
實驗室的人造肉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擔憂
然而,社會學家們說,消費者是否會接受人造肉而且敢吃,仍然是個未知數。雖然消費者擔憂肉類的環境成本,但也可能對實驗室生產的食品十分警惕。 福加斯和波斯特都清楚圍繞轉基因食品而產生的負面宣傳和懷疑。
一直在研究實驗室人造肉課題的卡迪夫大學的社會學家尼爾·斯蒂芬斯解釋說:“生產試管肉的人,尤其是在歐盟生產試管肉的人,很清楚這項工作與基因改造有關。利用基因改造生產試管肉或許是可行的,但科學家並不想這麽做,或者說,他們不想把他們的產品與試管肉聯系起來”。
除了對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的擔憂,科學家們對實驗室人造肉如何歸類,仍然存在普遍分歧。作為其中一員,福加斯說,實驗室人造肉這個名稱,“立馬讓人失去興趣。”
斯蒂芬斯說:“有些人希望它成為肉,像其他任何肉類一樣得到認可。其他人則認為這種肉本身味道不錯,看上去與肉不同,最好將其視為一種新型的肉。有少數人覺得這是一種肉類的替代品,很像肉,但不是肉。”
“我認為,我們仍然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上,也就是說仍然不清楚試管肉(實驗室人造肉)的定義或分類,它到底是什麽?對它的最佳描述是“尚未定義的本體論對象。”
斯蒂芬斯說,在這一問題和其他許多關於消費者認可度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實驗室人造肉不會進入我們的超市購物車中。
斯蒂芬斯說:“就算人造肉的確是一個適銷對路的產品,市場也會很小,不會堆滿我們超市的貨架。最初的供應數量將十分有限。所以,贏得大眾的認可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