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了20年的增長預測
徐建國 — 2012年10月18日
一個可能存在的情況是,經過三十年接近10%的增長以後,我們對增長已經習以為常了,慢慢忽視了增長的好處,而更加挑剔增長中伴隨的問題。年長一些的人,從五、六、七十年代走過,大多不會忘記當時的艱辛,因而更加珍惜增長帶來的好處,更加擔憂增長停滯、倒退。人們對於增長潛力的巨大關註,或許也是這種珍惜、擔憂的一種表現。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徐建國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最近林毅夫教授再次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表示樂觀,認為到2030年都有可能保持8%的增速。在宏觀經濟很冷,市場很悲觀,而且社會矛盾積聚,改革面臨困難的背景下,這一樂觀的預測引起很多爭論。
這一爭論的背後,是經濟增長這一枯燥概念背後隱含的巨大福利含義。研究過經濟增長的人,很難忘記盧卡斯的那句話:增長問題如此重要,一旦開始思考,就很難放下。倘若每年增長8%,那麽9年後收入水平就翻一番,人們的日子就好過得多。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農業經濟中最主要的產品就是糧食,糧食減產三成就會鬧飢荒(1959-1961),增產三成就吃不完(1978-1984),這些事情我們都經歷過。在工業社會,稍加留意的觀察者就會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上找到增長帶來的變化。經濟活動看似平淡無奇,不像政治、軍事活動那樣富於戲劇性,然而事關億萬人每天的生活,其實沒有哪件事是小事情。
一個可能存在的情況是,經過三十年接近10%的增長以後,我們對增長已經習以為常了,慢慢忽視了增長的好處,而更加挑剔增長中伴隨的問題。年長一些的人,從五、六、七十年代走過,大多不會忘記當時的艱辛,因而更加珍惜增長帶來的好處,更加擔憂增長停滯、倒退。人們對於增長潛力的巨大關註,或許也是這種珍惜、擔憂的一種表現。
那麽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的潛力來自何方?熟悉宏觀經濟分析的人,大概都知道這麽一句話: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
既然增長潛力是長期的事情,短期經濟波動帶來的悲觀情緒是應該首先撇開的。比如這一輪經濟調整,是在通貨膨脹率上升、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顯現的背景下進行的調整,或許方式、方法、節奏不盡如人意,但是進行調整我想大多數人都是同意的。比如說房地產,房價過快上漲,大幅增加城市生產、生活成本,嚴重扭曲資源配置,引發過度投機,妨礙城市化進程,是一定要調控的。
當然經濟周期與長期增長不是無關。短期的波動處理不好,風險放大,會傷害長期增長的基礎。比如說,歐美國家的債務危機,嚴重傷害經濟體的資產負債狀況,大幅提高失業率,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率,不但妨礙短期經濟復蘇,還影響人力資本的積累,傷害長期增長潛力。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經濟調整,是為了對抗通脹,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並未對經濟基礎產生大的傷害。當然,宏觀調控要把握一個度,調控過了頭,人為製造壞帳,放大風險,對未來的調整和增長都不利。
長期看供給的含義是,要提高長期增長潛力,就要提高生產能力。生產能力由生產要素決定,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自然資源等等,因而要提高增長潛力,就要提高這些要素的數量和質量。
先分解開來看。勞動力包括數量和質量,數量是已經給定了的,剩下的就是提高質量,促進人力資本積累。資本由投資來累積,產業投資應該以市場為主,政府可為的是基礎設施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能夠幫助實現經濟的良好運作。倘若把經濟比作人體,企業和個體好比是組織和細胞,那麽基礎設施就好比是人體的骨架,沒有好的骨架,所有器官和組織的運行都會受影響。技術進步由模仿、研發來促進,往往在生產和競爭中完成,而且往往包含在新投資當中。最後,自然資源是相對給定的,而且往往越用越少,能做的就是提高利用效率,開發新的資源。
再合起來看。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無非是這幾個方面要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大量勤勞肯乾的勞動者,比如快速的投資和積累,比如良好的模仿和學習能力。當然,最根本的還是改革開放,是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使得這些要素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換句話說,所有的“紅利”,倘若真的有的話,都根源於“制度紅利”。
未來20年的經濟增長潛力,也取決於這幾方面的要素,以及進一步的制度變革。前後左右反復看,城市化是一個鏈接諸多要素的關鍵著力點。
首先,城市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現在大量農民工是城市的過客,由於不能預期留在城市,往往是人在城裡,心在農村。設想一個20歲的年輕人到城裡打工。倘若預期留城,找個心儀的職業從頭好好乾,好好學,十年八年後其實就是個城裡人,可以安心工作到60歲。但是倘若預期要回家,只是出份苦力攢錢回家蓋房子娶媳婦,那麽10到20年後就要回家了,這期間做事情也不會全心投入,學到的東西也不會太多。考慮到勞動時間和勞動技能積累這兩方面的因素,有效的勞動供給可能差了5倍甚至10倍以上。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的人力資源浪費,也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近幾年中國勞動力出現短缺,工資上漲很快,很大程度上是城鄉分割人為造成的,提醒我們人口城市化不能再拖了。
其次,城市化促進高效的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城市是現代經濟的載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貿易;節約信息成本,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節約投資成本,優化資源利用。城市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基礎設施投資,包括城市內部的投資和城市之間的投資。把城市修好了,居民安居樂業,這是經濟增長的本質。
未來經濟增長潛力的實現,包括城市化的健康推進,當然是有條件的。最根本的條件,就是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其實林毅夫教授在多個場合強調了改革的重要性和難點,比如國企改革、金融改革、要素市場改革等等。
作為一個歷史的註腳,林毅夫預測中國經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不是今天的事,也不是近幾年的事,而是已經20年了。筆者第一次聽到這個預測,是1994年在北京大學破舊的第二教學樓。當年的“老二教”早已拆得不見蹤影,可是林毅夫的預測還在,而且這麽多年他一直在堅持。到今天為止,林毅夫說對了。未來不可預知,不過我想大家也都希望他繼續對下去。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文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