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大選和中國換屆後的中美關係
JANE PERLEZ — 2012年11月08日
JANE PERLEZ 報導
北京——鑒於貝拉克·歐巴馬總統連任成功、中國即將進行領導人換屆,亞洲的分析人士表示,歐巴馬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為美國在亞洲地區找到一個合適的戰略和經濟定位,這個定位既要能被自己強大的盟友網絡接受,同時又不疏遠中國。
中國政府對歐巴馬的獲勝表示歡迎,但是即將卸任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友善的話語中夾雜着一個警告,認為美國應該成為一個更具合作精神的夥伴,因為中國的財富和實力仍在持續增加,儘管經濟增速正在放緩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本周四開幕,即將成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的習近平將在會議閉幕時正式接受任命,他此前曾表達關於“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係”的想法。中國的分析人士認為,此番言論所表達的目的是在未來幾十年內越來越多地與美國分享權力,就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為逐漸崛起的美國在全球敞開大門那樣。
但是,歐巴馬在一年前宣布了“轉向”亞洲政策,意味着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美國將有更多的海軍和空軍力量返回亞洲地區。中國認為,這種政策並不意味着夥伴關係,而是企圖遏制中國崛起的惡意之舉。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戰略研究教授休·懷特(Hugh White)說:“每個亞洲國家都希望美國留下來,但它們只是希望美國留下來充當權力制衡的砝碼,而不是充當領導。”
他說,日本、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已經和中國建立了牢固的經濟關係,同時又與美國保持着傳統的軍事關係,他們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
中國當前仍然致力於實現軍事現代化,尤其是海軍和空軍力量,目標是改變美國佔主導地位的二戰後地區秩序,在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擁有至少和美國相當的影響力。
歐巴馬政府近期擴大並加深了與中國的亞洲鄰國之間的關係,除了增強軍力之外,還簽訂了一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地區性自由貿易協定。分析人士稱,中國政府認為這些舉動是為了防止中國對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造成威脅。
明年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離任後,美國將迎來一位新國務卿。美國是否有能力及意願踐行自己在亞洲地區的承諾,目前還很難確定。
“‘轉向’是一個漂亮的說辭,但我們還是沒想明白,‘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的公共政策教授久保文明(Fumiaki Kubo)說,“美國在亞洲的安全政策究竟有什麼實質內容呢?”
對日本來說,目前最緊要的問題就是歐巴馬是否會在中日領土爭端上站在自己一邊。爭議島嶼位於東海,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中國稱其為釣魚島。美國政府曾表態將在領土爭端上保持中立,但是這些島嶼處於美日安全條約的保護範圍之內。
越南長期以來都對鄰國中國充滿警惕,歐巴馬政府則與越南的共產黨政府加強了經濟關係,以至於造成了一種看似矛盾的局面,越南有可能會與自己之前的敵國而非中國建立起更加牢固的聯繫。中國曾在越南獨立戰爭中支援過越南政府,但它與越南的敵對關係也持續了幾個世紀之久。
“我希望美國能更多地參與亞洲事務,”胡志明市的投資公司越南基金管理公司(VietFund Management)的股本研究負責人阮泰仁(Nguyen Thy Nhan)說,“這會給本地區帶來更多的權力制約與平衡。”
歐巴馬的第二任期之內存在一種可能性,那就是說服越南允許美國海軍使用戰略位置優越的海港金蘭灣(Cam Ranh Bay)。這是兌現轉向亞洲政策的一種相對廉價的舉措,雖然會讓中國不高興。
國防部長利昂·E·帕內塔(Leon E. Panetta)於今年早些時候訪問了金蘭灣,成為了越戰結束後拜訪此地的首位美國高官。
Martin Fackler自東京、Tom Fuller自曼谷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翻譯:陳柳
引用網址: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2/11/08/c08asia/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