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美國財政緊縮應緩行

美國財政緊縮應緩行

馬丁·沃爾夫
在零利率時代,快節奏的財政緊縮對實體經濟的抑製作用,將超過其使財政狀況改善的作用。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財政乘數特別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指出了這一點。真正適合實行緊縮財政政策的時機是經濟強勁的時候。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美國在國內外都面臨著巨大挑戰。然而其財政狀況卻算不上什麽大問題。這樣說可能會引起很大爭論。如果只看華盛頓的辯論情況,人們可能會以為聯邦政府快要破產了。然而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是的,美國長遠來看的確面臨財政上的挑戰,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低效率的醫療體系成本激增造成的。是的,美國在財政政策上陷入了激烈爭論之中,不過這是源於有關政府應扮演什麽角色的哲學爭論。是的,美國確實在暫時背著巨大的財政赤字運轉,不過這是金融危機的結果。

先從中期前景說起。美國預算與政策優先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本月發表的一篇文章被廣泛提及,在這篇文章中理查德•科根(Richard Kogan)聲稱:“政策制定者在今後十年能夠將公共債務穩定下來……還能額外減去1.4萬億美元赤字”。這一樂觀的中期展望是受到經濟復蘇形勢和政策手段——特別是2011年8月生效的《預算控製法案》(Budget Control Act)和本月生效的《美國納稅人救助法案》(American Taxpayer Relief Act)——雙重鼓舞的結果。此外,在利息支付上節省下來的開支令政策制定者能夠進一步縮減1.2萬億美元的赤字。即使按照最悲觀的假定,假設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率只有4%,以上數額也將占預期GDP的0.6%。

按照這種假定,債務對GDP的比例將會穩定在大約73%。這一比例難以承受麽?答案是否定的。以當前的實際利率來說,維持這一比例的成本將會是零。即便實際利率上升到比如說3%,扣除物價因素後的財政成本也只有GDP的2%。這種狀況是完全可控的。

現在來考慮長期前景。在這方面,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在其2012年長期預算展望中指出:“如果現行法規繼續實施,僅主要聯邦醫保項目的開支占GDP的比重就會從現在的逾5%增長到2037年的近10%,而且在那之後還會繼續增長。社保開支預計不會出現這麽劇烈的增長,現在占到GDP的5%,到2030年及隨後幾十年將超過6%……在聯邦財政收入沒有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支出這樣增長會給美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政負擔。”準確地說,假定財政收入保持在GDP的18.5%(比過去40年的平均值略高),到2040年公共債務與GDP之比可能會達到200%。

長遠來看,聯邦政府必須把財政收入提升到歷史平均水平之上;或者必須降低醫療成本的增速;或者更合理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兩者都要做到。在非美國人看來,這兩條應該都不難做到。因為當代美國經濟有兩個顯著特點:收入極端不平等,醫療體系效率低下。

首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在另一篇論文中指出,“收入居前1%的人口在總體市場性收入(market income,與政府性收入相對)中所占份額從1979年到2007年增長了不止一倍,從約10%增長到了超過20%。”向這些大贏家多徵點稅在政治上似乎是可行的。

其次,在這些政府開支預測的背後,總體公私醫療開支的前景也很是驚人,這一塊支出將“從現在占GDP大約17%增長到2037年的近四分之一”。而實際上,美國醫療開支占GDP比重已經比其他高收入國家高得多了。

2010年,美國總體醫療開支占GDP比重為17.6%。而在排名第二的荷蘭,這一比例才12%。美國公共醫療開支占GDP比重也比英國高,然而僅以平均壽命為例,美國平均壽命為78.7歲,而英國平均壽命則為80.6歲。

這將我們引入一場哲學上的爭論。在這場政治辯論中,一方強烈支持減稅的觀點。在這一陣營中,有的人聲稱所有稅收都是偷盜行為,有的人認為稅收破壞了激勵機制,還有一些人則聲稱,任何來自政府的支持都會削弱自力更生能力。與此同時,辯論另一方的人們則同樣強烈地支持旨在抵禦健康、年老和失業相關風險的社會保障網絡。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在就職演說中為這一觀點做了辯護,他的辯護在我看來是很有說服力的。

實際上,政治均衡往往包含開支方面的承諾,而不會包含對收入的同樣承諾。長期來看,調整是必須的。但其結果不太可能是公共債務爆炸性增長。更有可能的是適當增加稅收,同時適當收緊對開支的限制,尤其是醫療開支的限制。這是唯一合理的辦法。不言而喻,只有瘋了才會通過現在違約來避免幾十年後假想的破產。

最後,現在應該做些什麽?答案首先在於認清現狀。如果回頭看看2008年到2009年期間赤字的爆發性增長(此時奧巴馬還未對財政政策施加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在實際財政收入急劇下降的同時,實際開支在大幅上升,這兩者都與金融危機及隨後的衰退直接相關。自2009年以後,實際聯邦收支餘額保持平穩。此外,自2000年以來,財政收入保持高度周期性,沒有受到趨勢影響。產生巨大赤字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無法預料的危機,另一方面是危機發生前政府決定在財政收入減少的同時維持實際開支的快速增長。

金融危機的另一個後果就是私有部門的綜合財務盈餘(收入與開支相抵之後的餘額占GDP之比)出現大幅增長。公共財政赤字與私人部門的更趨穩健是相對應的。

在零利率時代,快節奏的財政緊縮對實體經濟的抑製作用,將超過其使財政狀況改善的作用。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財政乘數特別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指出了這一點。真正適合實行緊縮財政政策的時機是經濟強勁的時候。

聯邦政府並未處於破產邊緣。如果要說有什麽問題的話,那就是財政政策收緊得太多、太快了。財政狀況也不是經濟領域最緊迫的問題。推動經濟復蘇比這重要得多。更長期的挑戰是在遏制醫療成本的同時提高財政收入。同時,大家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

譯者/簡易

引用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分類: ,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