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的“穩健”
徐瑾 — 2013年03月14日“這有既定程序,好像不該我來回答,目前我還不知道。”當周小川被問到是否會留任時,這位剛過65歲生日的中國央行行長,以一貫的謙和不失幽默的風格微笑回應。在周三的記者招待會上,他還表示,中央銀行過去也有“做的不準”、“做錯”的地方。
中國“兩會”期間,央行的發布會一向備受市場關註。作為一家以技術官僚為主的機構,央行風格偏於務實,發布會信息含量較高。在周三的發布會上,周小川表示,今年將奉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政策強調中性取向,不再是寬松的貨幣政策。
“穩健”一詞(或者可以加上2008年後的“適度寬松”),再次昭顯了中文的神奇:是“穩”還是“健”,是2011年的“穩健”還是2012年的“穩健”?按照一位經濟學家的說法,“穩健”體現了中國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松的時候可以緊一點,緊的時候可以松一點。
在全球央行競相量化寬松之際,貨幣政策已不再是松與緊的問題,而變成了這一輪“大寬松”時代何時結束,新一輪何時到來的問題。中國央行也備受通貨膨脹及“貨幣超發”等指責。不少經濟學家都贊同一個說法——高達百萬億的貨幣存量是高懸於中國經濟頭頂的堰塞湖。但周小川對此表示了明確的否定。
周小川認為,除了特殊時期之外,中國一般都保持了貨幣政策的穩定,而規模巨大的貨幣存量主要是中國金融貨幣體系特點造成的。的確,過去10年,與國際水平相比,中國保持了相對低且穩定的通脹率。從這個角度而言,央行執掌的貨幣政策基本上是合格的。
有趣的一點,倒是央行制定的2013年貨幣供應量增長13%的目標。雖然周小川表示今年貨幣政策強調中性取向,但對比去年、前年的實際數據,今年的目標事實上顯得略緊,也低於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期。
過去10年中,貨幣供應量平均增速超過17%。考慮到中國的貨幣深化以及經濟周期,今年貨幣供應量增速或許會大幅高於央行目標。問題在於,央行是否會為了達到貨幣增長目標而過分收緊呢?這無疑會對經濟造成扭曲,也是今年值得關註的一個重點。
眾所周知,貨幣政策要服務不同的目標,中國尤其如此。周小川指出,中國貨幣政策要為四項目標服務,一是保持低通脹,二是促進經濟增長,三是促進就業,四是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周小川承認,這四個目標彼此存在矛盾,但他並不認為這是困境,而將其視為中國貨幣政策方向需要做的“權衡”:“你不能光為了實現一個目標,犧牲別的目標太多。”
這聽起來高深得像一門藝術,也多少有點和稀泥的感覺,畢竟國際央行的貨幣政策往往就關註兩點:通脹與增長。因此說,中國央行行長不容易當。經濟學家餘永定在卸任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之後,就曾公開表示“中國沒有伯南克”。換而言之,中國貨幣政策的重要決定都是集體決策,涉及不同部門,央行往往只是其中一端,權力有限,中國並不存在類似美聯儲那樣超然而強大的機構。
從2002年開始,周小川開始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是中國迄今任期最長的央行行長。他在職期間,中國經濟不僅經歷了“入世”之後的高增長,也面臨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挑戰。周小川被認為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主要推手。他偏於市場化的風格,也為他在國際社會贏得不少好評,曾被《歐洲貨幣》評為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長。
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兩會”,周小川當選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這被普遍認為是為他留任鋪路。但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敢百分之百肯定,所以周行長自己表示“不知道”,並不完全是遁詞——中國的事,你懂的。
或許,中國貨幣政策透明度提升,可以從央行行長人選上開始。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作者近期即將出版《中國經濟怎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