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如何推動金融全球化?

如何推動金融全球化?

英國《金融時報》
在上月在莫斯科召開的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上,匯率戰成為政策對話的主要話題。這蓋過了有關復蘇和增長面臨的另一種威脅的討論:全球金融體系的“巴爾幹化”(Balkanisation)。

在上月在莫斯科召開的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上,匯率戰成為政策對話的主要話題。這蓋過了有關復蘇和增長面臨的另一種威脅的討論:全球金融體系的“巴爾幹化”(Balkanisation)。

30年來,資金流動和一體化的增強似乎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但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這種趨勢戛然而止。資金跨境流動大幅下挫,目前仍較其峰值水平低60%。

資金跨境流動下挫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歐洲金融一體化的急劇逆轉。曾經率先實行一體化的國家正將目光轉向國內。在歐元誕生後,歐元區銀行實現了跨境擴張,但自2007年底以來,歐元區銀行在歐元區內部的跨境貸款減少了2.8萬億美元。歐洲其他類型的跨境投資減少了逾一半。其他發達經濟體的資金流動也出現大幅下滑。

伴隨而來的是全球金融資產增長乏力(盡管全球股市最近上漲,但仍然如此)。自此次危機以來,全球金融資產價值每年僅增長1.9%,而1990年至2007年,全球金融資產價值平均每年增長7.9%。

在經歷過資產泡沫和波動後,我們不應該樂見這些變化嗎?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其中一些變化無疑代表著對泡沫時期無度行為的健康修正。1995年至2007年,金融業本身的增長和杠桿貢獻了金融深化的37%,現在這一趨勢已逆轉。但令人意外的是,金融資產增速的放緩還延伸到了新興經濟體,在這些地區,金融市場的發展根本還沒跟上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

如果全球保持目前的趨勢,我們將進入這樣一個體系:各國的資本形成依賴國內資金,結果是造成風險集中在本國銀行業體系中。在資金供應和回報方面,可能會出現巨大的地區差異。中國和日本等高儲蓄率國家將發現自己資金充裕(盡管大多存在存款賬戶中),但由於超低利率,這些資金的回報率較低,儲戶和投資者將因此受損。其他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市場和巴西、印度以及非洲大部等新興經濟體)將發現本國資金供應短缺,資金價格也較高,這將限制投資和增長。

指出這些,並不是在提倡重新回到導致上一次危機的那種趨勢。很多事取決於監管改革,例如最終擬定《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全球銀行業規則;為銀行的跨境資產處置和恢復建立清晰程序;創建歐元區銀行業聯盟。但在應對上一場戰爭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忽視新的風險。除非確保資金健康流入實體經濟獲得同樣的重視,否則增長乏力可能會成為新的現實。

20國集團可以採取三項措施。第一,消除健康的金融全球化面臨的障礙。向外資和資金流動開放既有風險,也有著明顯的好處。開放的程度和速度,將取決於一國金融業的規模和復雜程度,及其監管和監督力度。但通過消除針對更為穩定的長期資金流動的障礙——例如對外資和不同行業的所有權設限,可以改變風險和好處的對比。

第二,發展股票和債券資本市場,尤其是在新興市場。資本市場提供了銀行貸款之外的重要資金來源,並能讓外國投資者參與本國市場。多數國傢具備基本的市場基礎設施和監管,但執行和市場監督通常無力。改善這些情況也會讓本國借款者受益。

第三,迅速建立歐元區銀行業聯盟,以恢復信心並讓金融一體化重新走上正軌。銀行業聯盟——包括監督、銀行清盤和存款保險機制——能幫助恢復人們對歐元區未來的信心和健康的資金流動。

這三項措施將有利於讓金融全球化建立在一個更可持續的基礎上,並最終重新激發經濟增長。

本文作者霍華德•戴維斯(Howard Davies)是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教授、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院長, 蘇珊•蘭德(Susan Lund)是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合夥人。

譯者/梁艷裳

引用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