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我們應反思緊縮經濟學

我們應反思緊縮經濟學

羅伯特•波林 , 邁克爾•阿什
2010年,哈佛大學(Harvard)的兩位經濟學家發表了一篇有關全球最大政策問題的學術論文,這個問題是:我們是應削減公共支出以控制赤字,還是應利用政府來重啟經濟增長?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思•羅戈夫(Kenneth Rogoff)合著的《債務時代的增長》(Growth in a Time of Debt)一直是支撐歐美緊縮政策的重要學術依據。

2010年,哈佛大學(Harvard)的兩位經濟學家發表了一篇有關全球最大政策問題的學術論文,這個問題是:我們是應削減公共支出以控制赤字,還是應利用政府來重啟經濟增長?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思•羅戈夫(Kenneth Rogoff)合著的《債務時代的增長》(Growth in a Time of Debt)一直是支撐歐美緊縮政策的重要學術依據。這篇論文被很多政界人士引用過,從美國國會議員保羅•瑞安(Paul Ryan)、到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但我們已證明,這篇論文中得出的幾項關鍵結論是錯誤的。因此,我們是否需要擴大視角、重新思考緊縮經濟學?

他們的研究以下列結果最為知名:在很多國家及很多不同時期,當一國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超過90%時,經濟增速就會驟降。他們研究了20個發達經濟體二戰後的數據後指出,當公共債務與GDP的比值低於90%時,平均年度GDP增速大約介於3%至4%之間。但當這一比值超過90%時,GDP增速將驟減至-0.1%。

在與托馬斯•赫恩登(Thomas Herndon)合作撰寫的一篇新的工作論文中,我們發現,這些研究所用的數據存在錯誤,統計方法也禁不住推敲。例如,由於錯誤和非常規的數據平均算法,新西蘭1951年一年的情況最終對他們的整個研究結論產生了巨大影響。那一年間,新西蘭經濟增速為-7.6%,同時公共債務水平處於高位。

經過重新準確計算後,我們發現,當一國債務與GDP的比值超過90%時,平均GDP增速為2.2%,而非-0.1%。我們還發現,經濟增長率與公共債務之間的關系,因時間和國家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

那麽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假如一國公共債務與GDP的比值正逼近90%,我們不能由此得出,該國肯定即將步入險境、經濟增速可能驟降。

相反,我們掌握的證據表明,當債務與GDP的比值超過90%時,一國增速可能會略有放緩,但我們不能認定,這個結論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成立的,甚至我們也不能認定這個結論在多數情況下成立。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二戰後美國軍人大批復員,或新西蘭正在經歷一場持續一年的嚴重衰退?人們需要考慮類似這樣的一些問題,包括增長緩慢是公共債務增加的原因還是結果。

目前的情況如何?利用萊因哈特和羅戈夫給出的數據,我們發現,目前公共債務與GDP的比值超過90%的國家,平均GDP增速要麽與這一比值介於30%至90%之間的國家不相上下,要麽高於後者。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由於2007年至2009年爆發了金融危機以及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上述發現屬於特殊情況。然而,這正是問題所在。當美國和歐洲遭受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私營部門財富和支出大幅縮水的打擊時,依靠赤字融資的政府支出是向經濟重新註入需求的最有效工具。最近幾年,赤字和債務確實大幅上升。但這是危機的結果,同時這是讓經濟擺脫衰退的一種政策工具。債務並非是經濟增速驟降的原因。

實施緊縮政策的理論依據,從來不完全依賴萊因哈特和羅戈夫教授。但主張緊縮者中的強硬派人物最近提出的其他幾個主要觀點,也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2009年至2010年左右支持緊縮政策者一直聲稱(並多次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美國的巨額赤字將導致危險的高通脹和高利率。這個預測沒有變成現實。事實上,在2009年至2012年這4年間,通脹和國債利率一直處於歷史低位,而同期的赤字則處於峰值水平。

聲稱巨額赤字給美國公共財政帶來了不可承受的負擔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2009年以來,盡管美國政府的負債水平不斷升高,但其利息支付水平一直處於歷史低位,而非歷史高位。這恰恰是因為在這些高赤字的年份里,美國財政部能夠以低利率借款。

我們並不是主張政府應大肆借款和支出。但適當的赤字支出仍然是我們應對由嚴重衰退所致大規模失業的最有效單一工具。萊因哈特和羅戈夫教授最近的研究,以及支持緊縮者提出的所有相關論據,都無法反駁這一基本觀點。

本文兩位作者均為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經濟學教授

譯者/梁艷裳

引用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