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經濟成長新戰略,目標是10年內讓日本人均所得提高三分之一。關鍵是要解除政府對企業的法令束縛,讓民間活力爆發。之前安倍曾鮮活舉例,日本汽車工業如此發達,為什麼類似google無人車的設計,不能在日本實驗?都是由於官署層層法令限制,阻礙了創新。
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已造成日圓重貶,股市狂飆,但這不是從安倍就任才開始,而是從他當選那一天就舉國期待,希望他能帶領日本走出20年的蕭條停滯。這是任何新政府都會有的蜜月期,但能不能掌握機會,就區別出偉大領導人與平庸政客的高下。
安倍記取過去短暫執政、倉皇下台的教訓,政策與戰略一套一套推出來,讓媒體與民眾追隨其後。他有自己的議程,是真正在「領導」國家,而不是盲目追隨民意,這使他民調居高不墜,現在唯一要留意的反而是他是否操弄民族主義議題。
自由經濟社會,市場力量主導,政府能做的有限,即使如美國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已做到第四回,經濟都未完全復甦。安倍只是巧妙運用民意期待,短期讓大家產生信心,長期則有規劃地打好基礎,經濟自然可以上軌道。
反觀台灣的悶經濟,今年成長率保3將破功,各界對政院預告已久的提振景氣措施,殷殷望治。但江內閣公布四大面向、13項提振景氣措施,看起來堂堂皇皇,可是輿論反應不佳,股市也不捧場。其間例如「夏天補助換熱水器」之類不合時宜的民生措施,以閣揆的高度,把零碎的下層部會優惠集合在一起,如何能振奮人心?反凸顯政府拿不出辦法。
唯一像樣的是,引進壽險業資金投入公共建設,初估有1000億,但也只限於可運用資金的10%。金管會擔心的是壽險業的資金風險,但金融系統的爛頭寸,政府不必管又想管,要鬆綁又不乾不脆,讓民間嘖有煩言。
施政貴在爭取民心,鬆綁管制,讓民間市場能大步前行,是當務之急。最糟的是決策反覆,讓民間產生「信心鴻溝」。安倍半年來的施政,政策對錯有待考驗,但至少魄力風格可做為台灣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