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瑞士成功之道 教育分流、專業追極致

瑞士成功之道 教育分流、專業追極致

記者蕭白雪、曾學仁
離琉森市區四十分鐘火車路程、面對著湖光山色的麥柯昇馬達公司 (maxon motor),是全球極少數能生產火星探測器內馬達的秘密基地,廠房裡,老師傅帶著技職生,一起製作著全球唯有他們作得出的精密馬達;一旁研究室裡,大批從工廠學徒再進修後的工程師,不斷針對客戶要求設計出更輕、機能更強的特殊馬達

 

離琉森市區四十分鐘火車路程、面對著湖光山色的麥柯昇馬達公司 (maxon motor),是全球極少數能生產火星探測器內馬達的秘密基地,廠房裡,老師傅帶著技職生,一起製作著全球唯有他們作得出的精密馬達;一旁研究室裡,大批從工廠學徒再進修後的工程師,不斷針對客戶要求設計出更輕、機能更強的特殊馬達。

 

ZENITH鐘表廠能製作出十分之一秒精準,且清楚呈現的鐘表。 特派記者曾學仁/瑞士攝影
鐘表研發 1/10秒也精準

 

諸羅山下的鐘表谷裡,ZENITH鐘表廠的高職畢業生員工津津樂道,如何製作出連十分之一秒都能精準、清楚呈現在表面上的過程;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用五年研發、設計,製作出可對抗地心引力表芯的哥倫布紀念表,只搭配兩款不同色表帶、各自限量生產廿五只。

以嬰兒食品起家的雀巢公司,原本只是瑞士鄉村裡的一個家族食品坊,透過不斷的併購、研發,一百多年後,銷售品項從巧克力、咖啡到冷凍食品、寵物飼料、健康食品,產品超過兩千種,去年銷售總金額達九百二十二億瑞郎(逾台幣兩兆九千億元)。

雀巢在全球成立卅四個研發機構,和國際知名大學合作分析食物健康成分、開發新產品等,雀巢 公司強調,持續不斷的研究與開發新產品,才能讓公司在全球市場保有競爭力。一名在雀巢工作六年多的員工說:「就像瑞士人,一生都會想著要往前、再往前」。

馬達精密 品質冠全球

麥柯昇高階主管說:世界上生產馬達的公司很多,但「我們不作便宜的馬達、只作高品質的馬達,因為這是瑞士的精神」。

從製作百靈牌刮鬍刀的馬達起家,如今主要產品供太空、醫療器材、甚至鑽探油井等特殊環境所使用,麥柯昇的產品從民生用產品到高階的軍事、太空所使用的設備都可以發現到。「我家產品連汽車馬達只占很小比例,只有像高級敞篷跑車上的自動擾流裝置,才需要麥柯昇的產品。」

即使一年的產量,僅及亞洲某馬達大廠一天的馬達生產量,但麥柯昇每年營收卻不斷攀新高,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在他們的財務報表上,幾乎感受不到。

客製化的服務、讓麥柯昇每年不斷有新產品問世,從火星觀測器到智慧型機械手掌、顯微醫療器材;為此,麥柯昇每年將公司營收的百分之八投入研發部門。研發部門裡,不只延攬各國頂尖人才,還有許多工程師,是從工廠的技職實習生、一路不斷學藝、進修成為工程設計人員。

 

幫助年輕人有更好機會,是企業都自覺該有的社會責任。──羅技資深經理馬錫尼  特派記者曾學仁/瑞士攝影
人才培育 企業當責任

 

生產滑鼠起家的瑞士羅技公司,企業內隨時都有實習學生,每個實習生的契約從三個月到半年不等;羅技三不五時還會邀請附近學校的學生參與討論,例如為即將新推出的電玩遊戲提供意見;不斷有新產品推出的羅技,每年營收的百分之五到六固定投入研發,就是要保有不斷擁有新專利、推出新產品。

羅技資深經理馬克辛.馬錫尼(Maxime Marini)說,雖然法律沒有規定,但「幫助年輕人有更好機會,是企業都自覺該有的社會責任」;而且,不是只有大學能教出人才,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培養出的人才,有時更能為瑞士留下重要產業。他補充說:「有年輕實習生,對企業也很重要」。

 

advaltech企業技職部門老師米勒羅伯特(左),為員工做在職進階訓練。 特派記者曾學仁/瑞士攝影
伯恩郊區的汽車零件廠advaltech的建教合作部門主任法蘭茲.豪特(Franz Hautle)望著周遭的實習生說,瑞士的企業認為要對經濟負起責任,同時還要幫國家訓練人才。

 

advaltech的產品供應德國多家汽車名廠,法蘭茲說,目前公司內四百名員工,有兩成是因為建教合作來實習、畢業後留下來的技職生;其中有些人後來又去進修拿科大或大學學位,又回公司擔任工程師。

瑞士的各行各業都可以看到技職生的身影,三分之二的瑞士人從十五、六歲起,就是部分時間在課堂上課、部分時間在工作場域,從基本技術、一步步扎穩基本功。

教育嚴謹 制度有彈性

瑞士人務實,教育制度卻很有彈性。去年奪得歐洲杯帆船大賽冠軍的瑞士美少女瑪雅.日根特勒( Maja Siegenthaler),為了確保未來謀生能力,選擇伯恩職校學習作木工;上課與實習之餘,學校還針對她的專長,安排專業體育老師加強她的帆船駕馭技術。

 

GLION格里昂旅館管理學院,從經營旅館所需具備的各項才能,學校都有訓練的課程。 記者曾學仁/攝影
瑞士美食集團旗下的日內瓦旅館管理學校,堅持只用法語教學、且全校只收兩百五十名學生,是瑞士最小的旅館管理學校;學生從一入學就從儀表訓練起,從髮型到鞋襪,無一不講究,課程從最基礎的端盤、擺刀、叉,到品酒、看懂財務報表,都要在三年內逐一學會。

 

雷夢湖畔、蒙特勒山上的格里昂旅館學院院長桑.斯科菲爾德(Jo Schofield)說,有些國家的旅館管理學校學生可能穿著帽T、牛仔褲上課,但在她的學校,「學生從一入學就要活在旅館的空氣裡」,上課一定是穿著專業服裝、扎實地逐步學習要進入旅館、餐飲業所需要的各種技能。

二次大戰前,瑞士還是個貧窮國家,日內瓦工商總會國際處長菲利普形容當時瑞士,祖父幾乎沒吃過肉;如今,瑞士是世人眼中高所得、高品質的代名詞。戰後的瑞士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增強國力,是讓瑞士蛻變的重要因素。

「用心栽培人才」,是瑞士人共同目標,政府和企業更毫無疑義地一起合作承擔起這項重責大任。

引用來源:聯合報
分類: ,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