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脆弱的全球經濟復蘇

脆弱的全球經濟復蘇

阿肖克•莫迪
當前全球經濟處於一個非常時期:全球貿易增長率低於全球產出增長率。由此導致全球經濟復蘇不可或缺的一股助推力量缺失。事實上,經濟低迷正在通過全球貿易傳播開來。

在連續六次下調對全球經濟表現的預測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又一次預計全球經濟將在不久之後復蘇。除了政府關門以外,來自美國的消息總體令人感到振奮;籠罩歐元區的絕望情緒正在減退;而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也並未引發亂象。經濟復蘇的跡象以前也曾出現過,但只給人們帶來了失望。這一次情況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考察國際貿易形勢有助於監控全球經濟的景氣狀況。2008-09年間的經濟危機是由一場金融地震引發的,但通過國際貿易的急劇萎縮傳導到了世界各地。在經濟危機的初期,工業產出的下降速度與1929-30年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剛剛爆發時別無二致——但國際貿易的大幅萎縮則史無前例。面對深淵,世界各國領導人協作推出刺激方案,以控制國際貿易的下滑趨勢。但中國對於進口商品的巨大需求才是促使國際貿易反彈的真正原因,並推動國際貿易在2010年加速增長。

人們將之誤讀為危機的結束。2010年初,人們曾預計貿易復蘇將推動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未來五年裡實現超過4%的年均增長,高於2003至2007年經濟繁榮期里的增長速度。但2013年全球GDP增速或不足3%;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私人部門的去杠桿化,從財政刺激向財政緊縮的政策轉向,以及經濟結構缺陷(這點在當前尤為明顯)。

全球經濟預測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國際貿易形勢的觀點,國際貿易規模曾被預測會在2011至2013年間實現6%的年均增長,較前幾十年的年均增速高出1個百分點。但到目前為止這一預期未能實現。近18個月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態勢疲軟,年化增速僅為約2%。

當前全球經濟處於一個非常時期:全球貿易增長率低於全球產出增長率。由此導致全球經濟復蘇不可或缺的一股助推力量缺失。事實上,經濟低迷正在通過全球貿易傳播開來。

歐元區是這一動態過程的核心。雖然全球經濟聯動效應已不像金融危機期間那樣明顯,但這種效應確實存在。歐洲經濟體屬於貿易密集度最高的經濟體。鑒於它們已經陷入了“昏迷”狀態,歐洲國家互相之間的進口規模急劇萎縮。

但由於歐洲的經濟規模非常龐大,其進口大幅下降還在國際範圍內激起了巨大的溢出效應。與歐洲存在緊密貿易聯系的亞洲現已直接感受到了這種影響。隨著亞洲經濟增長放緩,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也趨於下降,並將更多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拉入了下行通道。

全球市場需求疲軟又進而加劇了新興市場國家內部的經濟運轉失調。它們曾因在經濟危機最嚴重階段所表現出的經濟彈性受到贊譽。就在6個月之前,IMF的《世界經濟展望》仍將新興經濟體看作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但缺少了全球市場需求的緩沖作用,新興經濟體由來已久的經濟結構問題再次浮現出來。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以及土耳其貨幣的大幅貶值就是一記警鐘。

現在人們再次把希望寄托在了發達經濟體上。但如今已經沒有能夠拉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美國經濟的持續復蘇需要有消費者需求推動的經濟繁榮作為支撐,而正是這種消費繁榮引發了經濟危機。中國必須控制其過度投資行為。其他國家的經濟復蘇則有待強勁貿易的推動;但根深蒂固的國家壓力阻礙了貿易增長,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又放大了這種壓力。進一步的貨幣舉措如今已沒什麽空間,各國也無意推出財政刺激。世界各國的政治都在拖累政策行動的步伐,美國政府關門如是提醒我們。

全球經濟目前基本停滯不前。希望是,有關經濟復蘇的好消息能夠推動全球經濟開啟一段不斷自我強化的增長過程。但同樣,負面消息以及政策錯誤可能導致經濟體中的脆弱方面迅速惡化。

歷史要求我們重視這些警示信號。在大蕭條後的恢復過程中,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同樣等於或低於全球產出增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巴裡•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寫道,如果沒有一套互相配合的全球經濟政策,每個國家都需要時間來治愈自身的傷口,然後才能重新成為全球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高效推動者。這一修復過程已經及時出現——但如果大蕭條始於1929年,我們目前可能仍處在相當於1933年的狀態,此時距離全球經濟重啟快速增長還有好幾年的時間。迅速改變這一動態過程可能很難實現。

本文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訪問教授、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研究員

譯者/馬拉

引用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