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正航向的三中全會?
歐陽德 — 2013年11月04日
英國《金融時報》歐陽德上海報導
就扣人心弦的標題而言,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可能會讓人失望。全會的聲明可能套話連篇,強調要完善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類,並提到“三個代表”等理論。
但是,臃腫的措辭並沒有阻止中國在過去35年裡推行深遠的經濟政策變革。很多人期待,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的三中全會將啟動改革。儘管太高的期待很可能帶來失望,但這並不意味著三中全會將無足輕重。
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年後,首次有真正的機會闡明他對中國經濟的願景。前幾屆“三中全會”都很關鍵。鄧小平利用1978年的三中全會鞏固了中國在毛時代結束後的農業改革。他的繼任者江澤民利用1993年的三中全會鎖定了市場化改革,最終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但對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來說,2003年的三中全會最終成了他主政期間的弱點的標杆。胡錦濤在那年的三中全會上誓言針對中國不平衡的增長採取行動,但在他10年後離任時,中國經濟對投資的依賴不降反增。
習近平面臨的挑戰是彌補失去的時間。中國正進入增長較慢的時期,北京方面希望轉向一種由消費和創新推動的更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一種經常聽到的觀點是,北京方面將無法推行經濟改革——直到爆發一場危機,削弱現狀捍衛者。但另一些人相信,三中全會正是黨抓住主動、出臺雄心勃勃的改革的契機。
這種樂觀評估得到一份提交三中全會的改革提議的推動,這份提議來自中國國務院旗下智庫“發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該中心的報告看上去幾乎像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願望清單。其作者希望中國高層分拆國有壟斷企業,讓農民有權出售自己的土地,並讓資金拮据的地方政府獲得更大的徵稅權力。
一些人相信,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代表習近平的意圖,而它將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政策革命。瑞信(Credit Suisse)經濟學家陶冬在上週一份廣泛傳閱的簡報中寫道,這“很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自上而下的經濟改革舉措”。
中國政府也許不會遭遇華盛頓那樣的僵局,但它也要面對自己的保守派:三中全會不可能對這些人置之不理。改革派官員多年推動更廣泛地實施房產稅,廢止獨生子女政策,以及廢除戶口登記制度。
保守派反對這些變革,擔心此類舉措對黨的權力和公共財政的影響。結果就是漸進式改變。
阻力相對較小的一個領域是金融業。例如,對國有企業來說,相對於被迫分拆,放開利率不至於構成什麼威脅。
基於這個理由,三中全會很可能延續過去兩年的政策模式,強化金融放鬆管制方面的進展,但在比較敏感的話題(如私有化農村土地)上僅僅作出含糊的承諾。
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大膽的改革提議能夠得到如此公開的討論,這個事實本身就反映出北京方面比較進步的經濟政策思路。
三中全會不會開啟一場革命。但在連篇的官方套話之下,它將發出信號表明,中國政府的大船正緩慢轉向正確的航向。
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