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人人怕水;八十年代,人人缺水」:中國華北終究失去了它的「腎臟」
Susan Jakes — 2014年07月11日
華北平原居住著2億人口,出產著全中國一半以上的糧食,但是這裡的人均水供給幾乎是世界上最為貧瘠的。幾個世紀以來的建壩、引水灌溉、防洪,以及數十年的重工業污染,已經使這個地區乾涸並且連年下陷。
如果你從北京沿高速公路一路向南駛向華北平原,你可能會注意到那些看不見的河流。一片玉米地上拱起的道路旁豎著交通標識,提醒著你正在跨過「韓村河橋」、「琉璃河橋」、「沙河大橋」或者「沁河特大橋」。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信息標識的僅僅是歷史。在這些橋樑的下面,除了玉米,或者隨風翻滾的沙塵外,什麼都沒有。
華北平原居住著2億人口,出產著全中國一半以上的糧食,但是這裡的人均水供給幾乎是世界上最為貧瘠的。幾個世紀以來的建壩、引水灌溉、防洪,以及數十年的重工業污染,已經使這個地區乾涸並且連年下陷。中國領導人們不斷地從別的地方引入水源進行填補,但是每年人們在華北地區仍然不得不把井打得更深。
也許沒有其他地方能比白洋淀更鮮明地展示出這一地區所面臨的水資源問題的嚴峻。這裡大面積的濕地被稱為「華北的腎臟」,在人們依然鮮活的記憶中,白洋淀湖盛產魚鮮,清理著河水帶來的污染物,並調節著這一地區的氣候。今天,它不斷萎縮、被污染,甚至已經無法繼續養育生活在周邊水域的人畜,更遑論這個國家。
在《憑水而居:在逝去的湖上》這部紀錄片中,中國電影工作者張佳玲和韓穎將他們的鏡頭對準了那些人,他們既是白洋淀乾涸的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他們向我們展示瞭如今的困境是如何發生的,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展示了一種緊迫性:不要讓白洋淀像這一地區其他河流那樣,變成歷史。
關於《憑水而居:在逝去的湖上》導演:
張佳玲,紐約大學新聞碩士,目前居於北京,紐約時報的自由影片創作者;韓穎,九年媒體經驗,旅居法國的紀錄片創作者,擅長影像製作,新聞報導、紀錄片和影像作品作品見於CNN和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