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藥正流行
■環保意識抬頭,向來主宰市場的化學合成農藥受到嚴格監督,且引起許多批判、爭議,全球各農化大廠因此紛紛轉而投入有機農藥的發展。
■Consumers and advocacy groups are raising alarms over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an-made crop chemicals that dominate the market.
全球農化龍頭大廠,包括巴斯夫(BASF)、杜邦(DuPont)、拜耳(Bayer)、孟山都(Monsanto)等,近幾年來皆重金投資由細菌、真菌培養製成的有機農藥,並宣稱能幫助玉米、黃豆等作物抵抗害蟲侵蝕,及加速作物成熟。
其中,2012年巴斯夫集團出資10億美元,收購美國愛荷華州的生物農藥製造商Becker Underwood,同年拜耳集團也注資5億美元買下生物科技公司AgraQuest。
農化業發展有機不手軟
另外,2011年杜邦亦以65億美元併購丹麥食品原料製造商Danisco,並於今年8月時表示將設立2所有機農藥研發中心。去年孟山都則與丹麥另一間生物科技公司諾維信(Novozymes)形成策略聯盟,協議每年付予3億美元以使用諾維信之技術,並共同研發有機農藥。
鑒於主宰市場的人工合成肥料、殺蟲劑近年來因環保意識抬頭,受到美國法規嚴格規範,及消費者、公民團體積極監督,使得各農化大廠積極發展微生物有機農藥,試圖從過往的化學合成農藥開創一條嶄新道路,藉此達到多樣化效果。
杜邦種子事業總裁施克勒(Paul Shickler)對此表示,和當今化學合成農藥一樣,以微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有機農藥必將有長足發展。
有機農藥近數十年來並未被廣泛使用,大多只使用於黃豆等豆科作物,協助其吸收養分。不過,隨著基因分析及培養技術的進步,新的益菌不斷被發現並應用,有機農藥的功能已被開拓的更為廣泛,例如可用於保護作物免於乾旱等災害,防止害蟲侵擾等。
孟山都科技長弗萊利(Robert Fraley)則指出,現今DNA分析技術的進步,已讓農業發展遠遠超越5至10年前。
過去20年來,孟山都等農化大廠藉由改良玉米、棉花等種子基因,使其能製造殺死害蟲的蛋白質,或抵抗化學藥劑的噴灑。但有機農藥與此不同,反而是透過讓有益的細菌、真菌覆蓋於種子上,或噴灑於作物上,幫助其吸收養分、並抵抗害蟲與災害。
培養真菌殺蟲害非易事
然而,平均一小匙的泥土中,就涵蓋了500億種微生物。因此,尋找適合開發有機農藥的微生物,正如同於乾草堆中尋找一根針般困難。研究員必須尋遍各地,從佛教廟宇庭院、夏威夷沙灘到乾涸河床,都是尋找樣本的採集地。其中,拜耳集團亦曾有研究員於北卡羅萊納州的自家後院,找到一種能夠殺死毛毛蟲之微生物。
根據該產業預估,目前全球化學合成農藥銷售額達540億美元,但有機農藥年銷售額僅20億美元,占比僅約4%。
不過研究機構派傑(Piper Jaffray)分析師卡克斯(Michael Cox)樂觀看待有機農藥的發展,認為化學合成農藥受質疑之際,正有利有機農藥推廣成形,預料未來年銷售額可望成長至50億美元,市占則揚升至10%。
引用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9000123-2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