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何時能超越中國?
呂紹煒 — 2015年05月17日上周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兩國簽訂數十項、金額數百億美元的各種經濟合作協議;國際觀察家有興趣的是中印化解數十年宿怨、加強彼此合作後,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但財金界更有興趣的是:印度經濟何時─或是說能否超越中國?
印度是在1991年之後啟動經濟改革, 在此之前,印度的經濟算是一種僵化、充滿官僚與貪腐的「牌照經濟」,行政效率低落、任何經濟行為都要政府審批、核准、監督,因而創造非常大的賄賂空間。印 度經濟改革落後中國10年,但在90年代也因初期的「資源動員」創造過高速成長,這讓印度在2001年,與中國、巴西、俄羅斯同被列為金磚四國。
不過,當中國因金融海嘯中仍能維持高成長,因而與美國同被列為「G2」(全球兩大經濟體)時,印度卻掉入低成長中。近來各國討論中國是否掉入「中等 所得陷阱」,但印度卻仍處在低所得時就掉入低成長、停滯的陷井,特別是2013年的「恐慌緊縮」對印度傷害更大;而這也是對經濟採務實態度、打出「廁所優 於神廟」口號的莫迪,能脫穎而出,實現政黨輪替的背景,印度民眾希望莫迪能為印度經濟帶來新火花,帶領印度追趕中國。
莫迪上任1年來,印度經濟確實一度虎虎生風,股市上漲、投資增加、外資對印度重燃希望,今年印度經濟成長率預估可達到8%左右,官方預測值甚至到 8.5%。與此同時,中國卻陷入增長下滑的困境。中國去年經濟成長率7.4%,是近24年來最低點;今年官方預估成長率在7%,但3、4月出口的衰退,仍 讓外界擔心難以達成7%的成長。今年印度經濟成長率超越中國幾乎已可確定。
不過,經濟改革從來就不會那麼簡單又「必然」,莫迪上任後的「紅利」很快消失,雖然他對經濟有改革,但缺乏重大成就與突破,印度仍是一個充滿官僚、政策反覆、貪腐橫行的國度;甚至因為股市多次創新高,讓政府改革動力減弱。今年4月,印度政府有意對外資回溯課稅多達64億美元的「資本利得稅」,就震撼了業界、降低外資投資意願,甚至讓股市一周下跌5%。而出口產品的全球競爭力顯然也不是一蹴可及,印度近4個月出口連續下跌,與去年同月相比,甚至出現單月衰退2成的慘狀,貿易赤字又大幅飆升。
回顧過去的成長軌跡,印度獨立之後到1990年間,印度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3.5%,平均國民所得成長1.3%,所謂「印度式增長」就是指遲緩停 滯不前的經濟表現。印度經濟改革後雖然成長加速,但以經濟總量而言,近2兆美元的量體遠遠遜於中國的10兆;平均國民所得1500美元左右亦與中國 6747美元差距甚大。如果從1980年看到2014年,中國平均國民所得增長17倍,印度同期增長4倍而已─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實在相當大。
因此,某個角度而言,問:印度經濟何時(或說能否)超越中國,可能是問錯了問題,因為兩者已經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了。中國雖然經濟成長放緩、面對中等所得陷阱風險,但中國現在關心的問題已不純粹是量的增加了,而是經濟結構的轉型、GDP質的提升了;印度則仍在努力「衝量」。
產業結構上,印度製造業占GDP比重只在15%左右,連中國的一半都不及,中國出口金額已達2.2兆美元,成為全球出口第一名的國家,印度呢?出口 只有區區的3000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與台灣差不多而已。沒有一個後進國家能靠如此低比例的製造業就能實現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莫迪雖喊出要把印度打造 成如中國一樣的「世界製造中心」,但其落後、管制多、難以吸引外資製造商的法規與制度,恐怕不是說改就能改。
因此,不論從政治、社會、文化,到更具體的法制制度、官僚行政、產業結構、技術層次等各方面看,在可見的未來,印度經濟其實都不可能趕上中國─即使 有某一年經濟成長率超過中國,但其影響有限。除非印度能保持超過10年,每年經濟成長率都超過中國相當距離─但從印度的不穩定性看,可能性不大。務實的 看,莫迪只要能讓印度經濟拉近與中國的距離,可能就能被視為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了,至於「超越」,就先別想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