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金外流令貨幣政策更難見效
Financial Times — 2015年05月22日中國正出現規模創紀錄的資金外流現象,引發了人們對中國金融穩定性的擔心,也令中國央行(PBoC)以降息提振放緩經濟的努力面臨更復雜的局面。
根據中國官方發布的數據,今年頭三個月,中國國際收支逆差達800億美元,是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季度凈流出量。
考慮到中國在同一時期內的貿易順差還很高,這一資金外流的規模就愈發令人吃驚了。在不斷下跌的大宗商品價格令中國進口額大大縮水之際,中國錄得79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順差,是近五年來的最大順差。
然而,這一數字卻被資本和金融項目的外流資金超過,後者價值達到創紀錄的1590億美元。而中國股市暴漲帶來的誘惑,也未能逆轉資金外流的趨勢。
外流資金或反映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出現了六年來的最慢經濟增長速度。不過,不斷升值的美元及不斷降低的中國利率,也在推動資金流出中國。
荷蘭國際集團金融市場(ING Financial Markets)駐新加坡亞洲研究主管蒂姆•康頓(Tim Condon)表示:“考慮到所有因素,(中國政府)更希望資金不要外流,因為資金外流可能打擊市場信心。”
以某些標準而言,中國資金外流的現象已持續了一年以上。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已連續第7個季度減少——這是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不過,經濟學家表示,中國資金外流的規模仍未威脅到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一季度外流資金創下紀錄,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國政府長期維持著對跨境資金流動的嚴格控制。
而且,就算800億美元的季度資金外流規模保持一整年(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出現),也只相當於中國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中國外匯儲備的9%。這一點足以解釋為何中國官方似乎對這個問題並不過分擔憂。
上個月,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曾表示:“今年一季度外匯呈現外流趨勢,但是當前的資本流出是意料之中的有序調整,並非違法、違規的資本外逃。”
分析師們表示,區分所謂“熱錢”外流和對外直接投資(FDI)也十分重要。前者是純粹的金融投資,後者則與實體經濟的活動有關,而實體經濟活動是中國政府積極鼓勵的。
康頓表示:“中國擁有規模巨大的製造業部門,目前正在尋找能夠降低業務成本的地區。由此而出現的資金流動是‘冷錢’——它們是與商品和服務相聯系的。”
中國政府正在推行鼓勵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走出去”政策。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在該政策的幫助下,2014年中國FDI赤字為3300萬美元,這是FDI自2004年以來首次出現全年赤字。
經濟學家還表示,除了FDI以外,甚至部分純粹的金融性流動也應被視為健康的資金流動,它們是中國儲戶借外國資產實現資產多元化配置而產生的流動,不是害怕中國經濟放緩的表現。
此外,資金外流的原因還包括中國近期的金融改革。一方面,中國放寬了對資本的管制。另一方面,中國正小心地通過“滬港通”等機制鼓勵金融流動。“滬港通”機制允許中國內地投資者投資外國股市。
不過,資金外流令中國央行通過貨幣寬松政策提振經濟的努力復雜化。過去十年,央行購入流入外匯,是中國銀行體系創造基礎貨幣的主要來源。如今,由於資金外流可能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縮水,中國央行正轉向新的辦法擴大貨幣供應量。
這 些新的辦法中,最重要的方式是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中國央行曾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迫使商業銀行將部分新創造的基礎貨幣留在央行,作為無法用於放貸的 儲備金,從而實現限制貨幣過度增長的目的。如今,中國央行正在採取相反的操作方法: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彌補資金外流導致的流動性喪失。
不過,雖然今年中國總計將存款準備金率降低了1.5個百分點,中國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依然在18.5%,遠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多數經濟學家相信,中國央行要想實現12%的廣義貨幣增長目標,必須採取進一步降準措施。
中金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宏觀經濟分析師劉鎏表示:“年初至今外匯流入為負,我們認為,當前制約貨幣政策有效放鬆的關鍵因素是存款準備金率仍處於高位,從而壓低了貨幣乘數。”
除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自去年11月以來,中國央行還三次大幅降低基準利率。不過,降息可能會降低中國資產的吸引力——尤其是相對美國資產的吸引力,從而加劇資金外逃。與中國形成對照的是,美國美聯儲(Fed)預計將於今年提升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