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TPP大國博弈下的新南向政策

TPP大國博弈下的新南向政策

中國時報
兩個場景,交替而過。以美國為首的12個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會員國,4日在美國宣布完成實質談判;明年執政希望濃厚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6日上午啟程訪日,既為其增加「國際資本」,也為加強台日未來關係、啟動其新南向政策作準備。在大國博弈中,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既有機會又潛藏著風險。

兩個場景,交替而過。以美國為首的12個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會員國,4日在美國宣布完成實質談判;明年執政希望濃厚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6日上午啟程訪日,既為其增加「國際資本」,也為加強台日未來關係、啟動其新南向政策作準備。在大國博弈中,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既有機會又潛藏著風險。

TPP堪稱近10年來完成、最受矚目的區域自由貿易組織,同時也是全球地緣政治爭奪中的一步重要棋子。TPP12個會員國涵蓋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36%,貿易額占全球的30%以上;2006年成立時只是星、汶萊等4個小國的自由貿易組織。後來美國以「借殼上市」方式加入且強勢主導,作為歐巴馬「重返亞太」,拉緊亞洲國家、抗衡中國勢力崛起的重要棋子。TPP成員國包含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及加拿大、智利、墨西哥、秘魯、澳大利亞、汶萊、馬來西亞、紐西蘭、新加坡、越南等國家,中國則被排除在外。

中國的抗衡之道,除了2010已上路的「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外,更重要的是今年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創立,及因之而來的「一帶一路」商機,不僅把從中亞、中東到歐洲都納入,東南亞、印度南亞大陸也在「一帶一路」範圍。而中國主導、仍在談判中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議),則是另一個中國抗衡美國的區域經貿組織─當然,美國全部都被排除在外。

東協10國人口超過6億,雖然總體GDP占全球的比重仍不到4%,但近10年來穩定成長。傳統上日本透過亞洲開發銀行,在東協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在中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上路後,雙方經貿關係快速成長,中國已是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更是區內多個國家最大的外資投資來源。不過,受亞投行事件刺激,日本5月宣布對亞銀增資千億美元,明顯要搶回在東協與南亞的經貿主導權。

處在此大國博弈夾縫中的台灣,既有風險,又是機會。對台灣而言,上上之策當然是如東南亞國家、紐澳等國一樣「左右逢源」,兩邊都不得罪、全部經貿組織都能加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如果作不到左右逢源,至少也要不開罪任何一邊,甚至把賭注全押一邊,一旦押錯則全盤皆輸。

因此,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確實可乘著這股上揚之風,與日、美聯手開拓東協、南亞等市場─例如台灣高鐵與日本準備聯手幫助亞洲其他國家建高鐵。扁政府時期的外交部長、現任民進黨國際部主任的黃志芳說,以往南向政策只著重在投資關係,新的南向政策是多元的,從產業、觀光、年輕人創業,到文化、農漁醫療等,是多面向的政策;此外,還希望能吸引當地人才來台工作,是雙向交流。黃志芳認為這些地區都「大有可為」,似乎前景無限。

但在擘畫美景的同時,也別忘了其中潛藏的風險。台灣曾先後啟動過3次南向政策,只有第1次的效益較佳,之後因亞洲金融風暴,加上中國經濟崛起,南向即無以為繼。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雖然正逢中國經濟放緩,東南亞與南亞(主要是印度)的經濟相對似乎較佳,而顯得有可為之際;不過,中國經濟仍有可能在明年逐漸回到穩定增長的軌道,東南亞國家也正面臨另一波「新興國家震盪」中,印度的增長是否能持續亦待觀察。台灣如強押新南向,未必能如意,此為第一個風險。

此外,距離第1次南向政策已超過20年,國際經貿版圖早已大變,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東協的經貿勢力呈三級跳。台灣不論是獨力或與日本攜手,要與大陸在此的勢力競爭,成敗勝負仍在未知之數,此為風險之二。

再者,新南向最重要的還是企業的意願及競爭力,政府很難影響更別談主導,在考慮到語言、文化、市場規模與前景,以及原有的人脈後,企業響應新南向的意願也有待觀察,此為風險之三。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台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偏高,確實應開拓其他市場以分散市場,新南向有可能是一個機會,可以嘗試;但新市場的開展既要時間又有風險,更未必成功,這時就該注意、也要先顧好原先的市場。未來無論誰執政,仍要優先顧好占台灣出口份額最高的兩岸經貿關係;而在台灣幾年內都不可能加入TPP、亦無其他替代方案的現實情況下,完成兩岸貨貿協議才是化解台灣經貿邊緣化之道。在大國博弈中,新南向既要開拓機會,更要注意並迴避其風險,否則最後可能得不償失。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主筆室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