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升息步調 不至於太過頻繁
邱達生 — 2015年12月16日此次的升息步調引發於2007年第一季發生的次級房貸金融風暴,再因為國際間過度銷售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的泡沫破滅,最後在2008年擴大為全球金融危機。為了因應危機衝擊,聯準會便在2007年10月起開始持續降息,幅度達1~3碼,最後更在2008年12月16日,時任主席的貝南克一口氣降息3~4碼,也首次將聯邦基金利率為原先的單一目標利率改為利率區間,來到0~0.25%。自此,聯準會利率維持在此一區間不變已達7年。
若論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是先前聯準會的升息步調太過頻繁,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不為過。所以各界之所以會抱持餘悸猶存的恐懼,而將焦點放在聯準會未來的升息步調也屬情有可原。然而筆者認為即便聯準會在近日決定升息,不應視為緊縮動作,而僅是利率正常化。
首先,零利率是用以因應通貨緊縮的極端手段,而美國目前並無通縮疑慮。美國目前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2%,但去除能源與食品的核心CPI年增率為1.9%,意味需求帶動的力道顯著,所以不應繼續以零成本的條件來使用資金。
再者,美國目前雖然沒有通縮疑慮,卻也沒有通膨隱憂,所以利率正常化後,也沒有必要啟動激進的升息步調。2004~2006年聯準會升息期間,總共有14個月通貨膨脹率超過2.0%的央行設定上限,也就是通膨壓力相對顯著。而央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穩定物價,所以當時的主席葛林斯潘必須設法壓抑景氣過熱,讓通膨降溫。
現在美國雖然相較其他已開發國家算是復甦順遂,但是動能相當有限。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發佈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近期雙雙下滑,製造業指數甚至跌到50點的臨界點以下,象徵景氣萎縮。因此美國經濟與其CPI雖然有需求帶動支撐,但是事實上相當脆弱,遑論景氣過熱,現任主席葉倫應該相當清楚美國經濟現況不宜過度樂觀。
而CPI上揚的另一動能是成本推升,在這一方面更顯薄弱。OPEC近日無法達成出口上限共識、美元持續走強、頁岩油業者開採技術不斷突破、美國國內業者對國會施壓希望其同意開放石油出口,以及中國大陸經濟趨緩導致對石油需求下滑等種種因素,讓國際油價迅速回升的可能性減少。反應在美國的CPI,預期2016年仍然不至於造成通膨壓力,所以聯準會升息步調不致於太過頻繁。
至於我國央行在後危機時代的貨幣政策操作上算是比美國聯準會積極,從2010年6月起至2011年7月期間已經啟動5次升息,累積相當的政策空間。所以雖然已經在9月降息半碼,但是仍有繼續寬鬆的籌碼。不同的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是隔拆利率,而我國利率政策以調整重貼現率為主,宣示意味較濃。
(作者為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
引用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16000048-2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