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面臨的挑戰

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面臨的挑戰

BBC中文網
為期四天的2015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落幕,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旗下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專門撰文提醒,雖然每年年底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是常態,但和往年兩、三天的會期不同,今年的會足足開了四天。

除了通過會期長短判斷會議重要程度外,會議公報中,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以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15字5大任務成為高頻詞,成為觀察中國宏觀經濟明年走向的新依據。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表示,中國推行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意圖和措施已經十分明晰,但很多政策有待落實,這一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和政府官員水平的提升。

  • 「新常態」
    • 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增速也在最近兩年不斷下跌,「保八」、「保七」已成為過去時。中國高層官員最近一年來反覆強調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其具體表象包括,有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外界普遍預測中國「十三五」期間年平均經濟增速的底線是6.5%;由過去的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消費拉動,等等。此次經濟工作會公報進一步對「新常態」一詞進行了解釋,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 「提高赤字」
    • 為來年的財政及金融貨幣政策定調歷來是中共經濟工作會的看點。今年的會議公報提出,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
    • 回顧過去幾年的財政貨幣政策,2007年會議是「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除此之外,2008年、2009年定調的來年任務一樣,均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從2010年起有所改變,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基調一直持續到這次會議。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在中國媒體的解讀中,「新常態」被視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方向,「供給側改革」被視為達到目的的路徑,要解決結構調整「怎麼做」的問題。
    • 對此,會議公報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 五大任務
    • 供給側改革成為此次經濟工作會議公報的「旗艦詞匯」,還因為其配備了十五字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 會議公報對這五項任務進行了逐條解釋,涉及領域包括,房地產行業的庫存、以精簡歸併「五險一金」的方式降低企業成本、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等等。

刺激經濟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的分析指出,這次會議的背景是,中國已經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努力,通過降息和擴大財政支出來刺激需求,但提振作用有限。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消費者對於更安全食品、更好醫療保障和其他能改善生活質量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中國並非需求不足,所要做的是進行供給側改革來滿足這些未得到滿足的需求。

因此,在上述逐漸寬鬆的財政金融貨幣政策等宏觀金融刺激政策支持下,會議公報稱,將採取措施化解房地產庫存,具體措施包括落實戶籍制度改革,允許更多農村居民轉移到城市而非對其進行限制。

同時受到鼓勵的還有住房租賃市場,公報稱將鼓勵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要「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政策」。這一表述已被中國房地產行業迅速視為房地產鬆綁的信號。

供給側改革成為此次經濟工作會議公報的「旗艦詞匯」,結構性改革成為明年中國經濟的「旗艦政策」,中國官媒新華社甚至在評論中舉例指出,正是因為升級的、高品質的消費需求還沒有得到很好釋放,導致去境外買「馬桶蓋」等現象出現。因此,「相比以往強調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更多注重在供給側發力」。

如何落實?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認為,這次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了很多實質性信息,比如關停過剩產能等。但在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背景下,這次結構性改革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此也特別需要耐心。

「這些改革都很難一蹴而就。」他堅持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在2017年滑落至6%的谷底。

劉利剛分析,中國推行結構性改革可能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地方政府的執行力不夠。不管是供給側改革還是結構改革,都需要改變以前地方政府靠投資等方式推動經濟增長的習慣做法,降低企業成本、降稅和取消收費也可能觸及地方政府利益,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配合,從上而下強行推動會遇到阻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出台了國企改革等具體政策,但兩年來就沒有得到有力落實。」劉利剛稱,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可以對一些不作為的地方官員進行調整。

劉利剛認為,推行經濟結構調整的另一挑戰來自於官員素質。「中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不能再依賴行政官員,需要更多技術官僚和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在這方面,中國可以借鑒新加坡的高薪養廉機制,通過新的激勵政策保證這些人才的收入。」

引用來源:BBC中文網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