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2016年全球經濟恐陷預測成長假象

2016年全球經濟恐陷預測成長假象

工商時報社論
全球經濟在多重結構性問題纏身下,多數時候都將處在困境,而聯準會主席葉倫所做的決策,若希拉蕊勝選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都將帶來深遠的意涵。在諸多結構性問題及不確定性下,僅有多個重量級運動賽事可為經濟或民眾心理帶來若干激勵。因此,各界切勿被預測數據的成長假象所惑,對2016年全球經濟仍應謹慎應對為宜。

近日有關明年全球經濟預測的報導,難免會讓人會產生認知衝突,亦即國際主要機構明明預測2016年全球經濟成長會優於2015年,卻又曖昧地暗示看壞景氣的訊息。

原因就在於明年國際原物料價格維持低檔,固然對以原物料出口為主的新興經濟體造成衝擊,但畢竟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是原物料進口國,且對原物料價格下跌的所得彈性較大,而原物料出口國所得彈性亦較低,以致於原物料價跌仍有助於全球經濟。再加上全球仍保持寬鬆貨幣環境,尤其是聯準會宣布將以「逐漸」(gradual)的速度升息,而歐、日央行又在12月擴大寬鬆貨幣政策後,2016年全球又將是錢淹腳目的一年、經過3個季度左右的去化,全球製造業本波庫存調整循環似乎已接近尾聲,近日台積電與FedEX兩大電子業與物流業代表性廠商即公開送出相關好消息,以及明年已開發國家財政撙節程度可望較今年減輕等利多因素,皆讓看似風險甚多的全球經濟可得過且過。

問題是這些利多因素創造出的成長加快,只是一種假象,就像是寒冬中偶而一見的太陽。因為隨著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後,寬鬆貨幣環境將慢慢地落幕,全球經濟又面臨新興市場光環不再、投資動能不振及人口老化等三大結構性問題,且對經濟下拉的力量越來越大。一旦結構性問題的力道超過前述的利多因素,全球經濟將重回下滑狀態。

先就新興市場來說,金融海嘯以來,該等經濟體的亮麗成長主要是憑藉著中國的大量投資、高原物料價格及舉債。如今,這三股力量將反轉為拖累其經濟表現的力道。以中國而言,自2010年度過人口紅利高峰後,隔年起經濟成長便持續下滑至今。因為當人多成為過去式,企業營運增長的難度就大幅提高,尤以需求所得彈性不高的產業為甚,加上中國有嚴重投資過剩的問題,在需求停滯而供給增長下,競爭更為激烈,進而出現名目經濟成長率下滑遠較實質經濟成長率為快的通縮環境(名目GDP成長率從2011年第2季的19.6%,快速下滑至2015年第3季的6.2%,實質GDP成長率則僅從9.9%減速到6.9%),讓企業經營困境加劇。同時,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指出,2004年中國人工成本只有台灣的45%,但2014年已提高至93%。因此,在與企業收入攸關的名目GDP成長驟減、與成本連動的勞工薪資快速上漲下,在中國的企業頻傳經營益發艱困的感嘆,經濟持續降溫自非短期內可逆轉。

再者,金融海嘯過後,全球寬鬆的貨幣環境讓多數新興經濟體過度舉債,即便這些國家沒有出現金融危機,卻也會因舉債刺激經濟的邊際效用遞減,而削弱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更令人憂心的是,許多新興經濟體企業過度舉借外幣債務,且借款主體多為資源型企業,在聯準會升息後的強勢美元環境、OPEC大打價格戰爭下的低原物料價格,將弱化這些國家與企業的償債能力,甚或造成金融危機。而近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多由新興經濟體貢獻(2013年為73.6%,2015年為56.8%),一旦這具引擎明顯轉弱,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頗鉅,更遑論過去新興市場是全球資產配置荒下的重要資金歸宿,其經濟失色可能會牽動資金大量移動,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問題。

第二個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就是投資不振,在明年景氣能見度不明下,很難期待趨勢會逆轉。而投資不振既會壓低各國進口,使貿易導向的國家受到重創,亦會讓資本存量累積不夠,進而拖累潛在經濟成長率。資料顯示,OECD國家潛在經濟成長率已從1991~2000年平均的2.8%下滑至1.6%。在2016年已開發國家負向產出缺口縮減下,其經濟成長加速空間有限。

至於,人口老化問題雖是全球經濟的慢性病,卻也是前兩項結構性問題的擴大器。因為,人口老化會讓需求不足的問題愈趨嚴重,使中國少了出口市場,經濟成長進一步減速並拖累新興市場,廠商投資意願將更不足而拖累貿易活動與潛在經濟成長率。難怪今年11月,德國權威經濟調研機構(Ifo)對全球逾千名經濟學家的調查,將需求不足與對各國政府經濟政策缺乏信心,並列為當前全球經濟最嚴重的兩大問題。

由前述分析可知,明年看似穩健的經濟成長預測數字背後,實有許多要留心的風險,這與《經濟學人》以Woes(困境)、Women(女性領導人)、Wins(大型運動賽事)三個關鍵字為2016年定調的狀態甚為貼切,就是全球經濟在多重結構性問題纏身下,多數時候都將處在困境,而聯準會主席葉倫所做的決策,若希拉蕊勝選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都將帶來深遠的意涵。在諸多結構性問題及不確定性下,僅有多個重量級運動賽事可為經濟或民眾心理帶來若干激勵。因此,各界切勿被預測數據的成長假象所惑,對2016年全球經濟仍應謹慎應對為宜。

引用來源:工商時報社論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