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匯率下跌對出口的影響越來越小?
華爾街日報 — 2015年12月28日
今年全球央行紛紛放鬆貨幣政策,希望通過壓低本幣來提振出口。類似這種舉措往往會引發“以鄰為壑”的匯率貶值戰。不過這一次並沒有出現。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長時期的平靜,越來越多的跡象指向了一個原因:貿易領域的變化正在削弱匯率貶值的影響。
眼下,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兩家央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分道揚鑣,受此影響美元和歐元的走勢也可能背向而行。面對這樣的情況,上述特點或許將體現得愈加明顯。
究其原因,是因為企業購買出口品原材料的地方發生了變化。製造商以往生產出口品時,都是在國內採購大部分原材料。而今,它們正越來越多地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如此一來,生產出口品的過程當中就增加了很多進口因素。
雖然貨幣貶值還是會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比如歐元下跌將使德國製造商賣給美國的產品變得更為便宜,但是德國製造商生產那些出口產品所需的進口商品的價格同時也上漲了。
衡量全球供應鏈對貿易流的影響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進行的一個項目的任務。兩大機構的經濟學家使用世界各國的詳細數據,衡量了在各國的出口中外國成份的比重,證實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這一比重有顯著增加。比如,法國出口中的外國成份比重從1995年的17%增加到2011年的25%。歐洲其他國家的情況也類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經濟學家使用上述衡量指標來評估匯率走勢對進出口的影響是否還和過去一樣。他們發現,事實上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影響在逐步下降,有些國家甚至下降了30%。
這也開始引起了決策者的注意。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克雷(Benoît Coeuré)上月在加利福尼亞的一次講話中說,隨着全球價值鏈推動各國的垂直一體化進一步增強,匯率變動對貿易的影響正在下降。克雷是歐洲央行的思想領袖之一。
他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匯率變動作為“緩衝器”的作用會繼續降低。這一“緩衝器”引導全球需求從較強經濟體轉向較弱經濟體。
日本的例子最清楚地顯示出貨幣大幅貶值給出口帶來的提振作用較過去減弱。2013年初,日本央行推出了大規模刺激計劃,增加了日圓供應量,造成日圓兌美元和歐元大幅貶值。
該策略是日本為使經濟擺脫長時間停滯狀態而採取的一攬子措施中的一個關鍵元素。但其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日圓走軟對日本的出口幾乎未造成影響,未能重啟經濟增長。困惑不解的決策者稱原因是全球經濟需求狀況低迷,但即便真的是這樣,日本出口商的市場份額也應該有所增加才對。
1月份歐洲央行決定推出歐版量化寬鬆計劃後出現了類似的局面。和日圓一樣,歐元走軟,延續了歐元兌美元自2014年初開始的跌勢。目前歐元兌美元累計下跌了約20%。
2015年初,原本預計量化寬鬆措施的推出將有助出口,進而提振歐元區經濟增長。但這一次,貨幣走軟帶來的影響仍然有限。實際上,截至9月份的三個月,歐元區經濟增長放緩,原因是進口增幅大於出口增幅,而工業產值持平。
這些令人失望的現象並不意味着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政策出現重大分化帶來的匯率變動不會造成任何影響。這是美聯儲本月採取近10年來第一次加息行動之後美國企業主要擔心的問題;美聯儲決定加息之前的幾週歐洲央行剛剛進一步放鬆了貨幣政策。許多經濟學家仍預計美國的出口還會放緩,而歐元區的出口將有所回升。
此外,正如IMF和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所指出的,匯率波動對出口的提振或削弱作用取決於出口產品所包含的外國成分的比重。對總體經濟而言,美國出口產品所包含的外國成分比重位於全球區間的較低端,約為15%,德國則超過25%。
OECD貿易經濟學家米魯多(Sebastian Miroudot)稱,由於美國出口產品所包含的外國成分比重低,對美國來說情況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