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美國主辦峰會,拉攏東盟與中國抗衡

美國主辦峰會,拉攏東盟與中國抗衡

JOE COCHRANE
「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已經損害了其和平崛起的自我描述,增長了人們對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意圖的新懷疑,」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斯考克羅夫特集團(Scowcroft Group)合伙人兼中國問題專家凱文·G·尼勒爾(Kevin G. Nealer)說。「美國在該地區與其關係最糟國家的關係,也要比中國在該地區的最好關係更健康、更有效,美國對該地區的深層和穩定投資,已經在東盟創造了合作的習慣和共同的目標,而這單靠貿易是做不到的。」

美國總統奧巴馬周一將在加利福尼亞舉行美國與東南亞國家領導人的首次峰會,會議的一個隱含目標牽涉到一個並不出席會議的國家:中國。

自從奧巴馬政府於2011年開始將關注重點「轉向亞洲」以來,美國一直在東南亞與中國直接競爭經濟實力,以及常常伴隨這種實力的政治影響力和安全部署。

「也許有一個比『冷戰』更好的說法,但那裡有很多經濟競爭,」通用電氣的退休高管斯圖爾特·迪恩(Stuart Dean)說,他曾在東南亞工作了24年。「就好像是一個商業的奧運會。」

似乎是為了強調這次峰會的潛在目標,會議將在加利福尼亞州蘭喬米拉奇(Rancho Mirage)的「陽光之鄉」(Sunnylands)莊園舉行,三年前,奧巴馬曾在那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奧巴馬將在與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10個成員國領導人的會議上進行交流,這些東盟領導人代表着一個擁有6.2億人口、約2.4萬億美元的聯合經濟體,其經濟規模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和日本,位於第三位。

東盟國家的地理位置橫跨世界上最繁忙、最重要的戰略運輸航道,該地區是美國政府注意力向亞洲調整的重要部分。

雖然這些領導人肯定會討論區域安全問題,包括南中國海的主權爭端朝鮮的核計劃,以及反恐,但是,他們也將花相同的時間討論經濟問題,包括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旨在促進進一步發展和融合的政策,以及找到通過創新和創業來鼓勵更多貿易和投資的途徑。

美國官員周三在華盛頓向記者吹風時沒有提供更多的細節,稱此次會議不會按照嚴格的腳本進行。

「這次會議沒有一個經過辛苦談判、按照羅馬數字嚴格排列出來的議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R·羅素(Daniel R. Russel)說。「這是一次領導人之間的自由討論。」

雖然官員表示這不是一次「反對中國」的聚會,但分析人士認為,華盛頓顯然試圖通過投資來對東南亞施加其領導力。

「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已經損害了其和平崛起的自我描述,增長了人們對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意圖的新懷疑,」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斯考克羅夫特集團(Scowcroft Group)合伙人兼中國問題專家凱文·G·尼勒爾(Kevin G. Nealer)說。「美國在該地區與其關係最糟國家的關係,也要比中國在該地區的最好關係更健康、更有效,美國對該地區的深層和穩定投資,已經在東盟創造了合作的習慣和共同的目標,而這單靠貿易是做不到的。」

2009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據東盟的貿易數據,雙向貿易額在2014年已超過3660億美元。美國去年與東盟的貿易額位居第四,在歐盟和日本之後。去年,東南亞也是美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

但是,美國的戰略一直集中在直接投資上,美國在這方面遠遠領先於中國。據東盟的數據,美國公司在2012至2014年間對東南亞的投資達323億美元,而同一時期的中國投資是213億美元。

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稱,從2000年到2014年,美國在東南亞的投資達2260億美元,超過美國在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投資總額。

分析人士表示,美國的目標是,在保持其投資主導地位的同時,爭取在貿易上領先,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是這一努力的主要手段。東盟的10個成員國中已有四個加入了該協議,另外三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或已宣布打算加入,或表示正在考慮加入。

美國東盟商務理事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C·費爾德曼(Alexander C. Feldman)表示,峰會標誌着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戰略的頂點,而該戰略在奧巴馬就任總統的第一周就開始了。

2009年初,希拉里·克林頓擔任國務卿後的第一次出國訪問去的就是印度尼西亞,印尼是G20成員,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東盟的非正式領袖。

「我認為,奧巴馬政府的戰略是長期性的,該戰略體現了對亞洲的整體考慮,認識到東盟是亞洲的一個關鍵部分,而這往往沒有得到以前歷屆政府的足夠重視,」費爾德曼說。「自從奧巴馬組閣的第一天起,他們就在重視這個地區,他們認識到那裡才是爭奪亞洲未來的真正戰場。」

該地區與中國的貿易歷來強勁。東南亞一直是中國獲得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巨大來源,為滿足中國的經濟引擎以及不斷增長的消費階層的胃口,東南亞向中國提供各種商品,比如來自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礦產和棕櫚油,還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電子元件,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默里·希伯特(Murray Hiebert)說。

「中國也是為該地區提供大量援助的國家,特別是在基礎設施項目上,而美國公司在這方面的競爭上面臨困難,因為東南亞各國政府沒有多少能讓美國銀行願意投資的有利可圖的項目,」他說。

儘管如此,中國作為貿易夥伴的可靠性也正在減弱。雖然東盟2014年的出口總額中有近12%賣給了中國,在東盟所有出口國中占最高的比例,但隨着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東盟去年對中國的出口額開始下滑,預計今年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額將進一步降低。

經濟學家認為,東盟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將會感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痛苦。印尼存款保險公司雅加達專員、經濟學家蒂斯特莉·達瑪艷蒂(Destry Damayanti)說,「印尼對中國經濟的敏感度非常大,東盟也一樣。」

美國是否能從中國的經濟衰退中獲利,從而增加其在該地區的貿易,仍有待觀察。

但美國在直接投資上的優勢可能為其帶來更大的長期利益,退休的通用電氣高管迪恩說。

「我們的業務進展和最大的交易都是由投資驅動的,」他說。「投資保證了我們的長期存在,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使我們在每個我們投資的國家成為一家當地公司。」

「貿易是短期行為,能比投資更快地消失,由於靠近東盟,中國在貿易上將永遠具有競爭優勢。」

引用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