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實力
日經中文網 — 2016年02月17日國際化意味什麼
人民幣將從2016年10月起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意味著人民幣將作為國際性貨幣獲得認可。
中國開始意識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中國人民銀行的李波指出,當時美元等大幅波動導致國際貿易萎縮,中國進出口企業採用人民幣結算的必要性大大提高。暗示啟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背景在於基礎貨幣美元的不穩定。
作為國際化的具體措施,2009年起在上海等地試行了國際貿易採用人民幣結算。2011年解禁了中國國內機構的人民幣對海外投資、以及銀行按人民幣結算的海外融資業務。並在香港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邁上了走向國際化之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SDR貨幣籃子構成貨幣必須是「可自由利用的貨幣」,提出了外匯交易、用作儲備貨幣等必要條件。還有人指出,此次又加上了在貿易金融和國際結算中的利用等新條件,表明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將人民幣納入SDR。
在被納入到SDR貨幣籃子後,各國央行就有可能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而增加持有量。關於基礎貨幣,英國匯豐銀行(HSBC)的屈宏斌指出,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將取代美元成為主導儲備貨幣,而是人民幣將為建立多儲備貨幣的國際金融體系做出貢獻,在這其中,美元、歐元和人民幣各得其所、各盡其用。
另一方面,中國將被迫推行資本交易的自由化。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塔米姆·巴尤米(Tamim Bayoumi)推算「如果實現資本交易自由化,將會有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GDP)11~18%的資金流失」。能否在不引發混亂的情況下實現自由化,這對中國金融部門來説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比肩美元的貿易貨幣
人民幣已經確立了作為貿易貨幣的地位。從各結算貨幣在貿易融資中所佔比重來看,人民幣達到9.1%(2015年8月,SWIFT統計),超過歐元(6.1%)成為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貨幣。而日元僅佔1.8%。
在與中國貿易較多的亞洲,人民幣已成為比肩美元的貿易貨幣。在中國內地與香港間基於人民幣的貿易融資所佔比重達到53.9%,在中國與新加坡之間則是28.5%。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陳樹(音譯)指出,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正透過金融渠道不斷增強。其背景正是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所佔的份量。中國擁有巨大人口規模,除了是一大進口國外,還作為生産基地而成為巨大出口國。貿易量方面正與德國爭奪世界第一。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與貿易對象國的中央銀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也起到很大作用。中國依靠與歐美勢力影響較弱的國家和資源出口國建立穩固關係,形成了可向對象國供應人民幣的體制。
一方面,一直通過政府與民間聯手支持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正是英國。倫敦建立了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英國銀行也在加強人民幣業務。中國央行2013年就與英格蘭銀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英國希望發揮曾今長期統治香港的優勢,通過接納人民幣交易來激活倫敦市場。
2015年12月10日,在英國財政部、香港金融管理局呼籲下召開的香港-倫敦人民幣論壇指出,納入SDR貨幣籃子提高了人民幣作為貿易貨幣的公信力,將會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
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17680-20160217.html
引用網址: 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17658-2016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