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搭乘大眾交通、做好資源回收,卻懷疑這樣做到底能不能拯救地球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研究發現,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破洞從2000年到現在的16年間,已經縮小了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印度的面積大小!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發現證明,人們為了保護地球環境付出的努力真的有用!」
《蒙特婁議定書》奏效 南極臭氧層破洞開始癒合 16年縮小400萬平方公里!
臭氧層位於大氣中的平流層(又稱同溫層),也就是臭氧分子(Ozone,O3)分布密度較高的地方,可以阻擋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1980年代科學家就觀測到在兩極上空的臭氧層出現大洞,可能導致皮膚癌和白內障等疾病的增加,也會傷害海洋浮游生物、破壞生態系統。
因此,開始各國積極展開行動,1987年先立下以保護臭氧層為宗旨的《維也納公約》(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緊接著1989年也訂立《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簽署的193國承諾減少使用破壞臭氧層的元兇,也就是用於製造冷媒和噴霧劑的多種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CFCs),各國以法規嚴格控管生產量,積極研發CFCs的替代物,大會也規定各國要定期回報降低情形。
而這一切努力,可能真的有了回報。
麻省理工學院的大氣化學家索羅蒙(Susan Solomon)6月30日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研究,對比2000年的數據,位於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破洞竟然足足縮小了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印度的面積。
該研究中指出,影響臭氧層破洞的原因包括化學反應、溫度上升和空氣力學等多種因素,但化學反應佔最大原因,判斷臭氧層破洞可以大幅縮減,要歸功於全球減少氟氯碳化物的努力。
臭氧層破洞的大小會隨季節變化,一般而言,冬天過後破洞的直徑最大,索羅蒙領軍的研究團隊就是固定在9月(南半球6至9月是冬季)測量破洞大小。但研究也發現,臭氧層濃度會受到突發事件影響,2015年10月智利的火山爆發,就打亂了當年的研究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