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不平等早該提上國際議程
文/紐約市立大學教授 布蘭科•米拉諾維奇 譯者/申凱
在9月初的20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上發表的開幕致辭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數字:0.7。
在談到這個不平等程度的衡量標準時,習近平表示:“現在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註。”
在致辭中,習近平強調了中國對全球減貧做出的巨大貢獻。如果習近平還想再突出中國在縮小全球不平等方面的作用的話,他本還可以指出,到2000年為止,是中國的高增長率使得全球不平等程度沒有加劇。自那時起,得益於亞洲持續的高速增長,全球不平等程度自工業革命以來首次出現了下降。在所有這一切發生之際,中國國內的不平等程度卻一直在加劇。
聚焦這一數字(如習近平那樣)就是將世界看作一個單一整體。過去70年人們一直使用的是各國單獨的不平等程度,這也是政策制定者頻繁討論的話題之一,而全球不平等程度的數據幾乎從來沒有被提到過。
不單單是因為這些數據就是被忽視了。更準確地說,多年來,計算這些數據存在巨大的障礙,因為我們缺乏必要的數據(入戶調查及各國的價格水平)。但即便這樣的計算可實現(第一次計算於1999年完成,僅利用了入戶調查數據),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才被經濟學界接受,然後才被公眾接受。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在於此類計算的抽象性質。對於單個國家的數據和不平等程度,民眾至少可以將巨大的不平等歸咎於這個國家的政府,但對於全球的不平等,不存在這樣的機構。關註全球不平等問題的工作無人可托付。
測算全球不平等程度的想法或許一直被忽視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隱含的意思是要推進一種世界主義,即世界上每個人都同等重要。
既然縮小全球不平等主要取決於貧困國家的增長率高於發達國家,這就需要前者的生活水平向後者靠近。這也意味著增加對貧困(尤其是人口眾多的)國家的援助。最後,這需要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大國縮小各自國內的不平等程度。
因此,這一概念在全球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間或者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組織間像很少能引發共鳴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最近,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世行推出了一項不平等程度指標,盡管是在國家層面。世行如今正致力於推進“共同繁榮”(shared prosperity),並追蹤各國收入最低的40%的人口的收入增長情況。但世行尚未將縮小全球不平等確定為自己的一項正式目標,盡管這在邏輯上或許可以說對應於其到2030年消除全球貧困的目標。
隨著習近平將基尼系數引入國際舞臺,人們或許會希望,縮小世界所有民眾之間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程度,不僅可以吸引人們好奇的目光,還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目標。
在全球政府遠未出現的情況下,全球不平等永遠不會像單個國家內的不平等那樣成為政治討論的重要議題(單個國家內的不平等現在是政治討論的重要議題,將來也會依然如此)。但是,它無疑應被納入我們用來監測世界狀況的指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