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開啟「共同市場時代」
文/巴曙松(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大陸及香港證券監管機構公告,深港通於12月5日正式開通。國際上交易所之間的互聯互通並不少,但實際成功的並不多。滬港通和深港通廣受歡迎,主因是順應了金融市場的調整趨勢。
大陸資本市場自1993年起分三階段開放,深港通啟動,開啟了新時代,可稱為「共同市場時代」。深港通延續了滬港通主要的交易、結算、監管制度,並有新突破,即取消總額度限制,再加上從原來的上海延伸到深圳,把3個大中華地區的交易所聯繫起來,成為事實上的共同市場。
那麼這個共同市場的需求動力來自哪裡呢?第一,大陸的產業轉型需要金融結構做出調整,同時中國的居民、企業投資的產品需求也要多樣化。當下大陸居民財富持有最多的資產類別之一是房地產,估算市值為270兆人民幣,而上海和深圳、香港的股市市值分別也就是30兆、40兆人民幣。內地的投資者若僅以房地產財富的10%來投資香港市場,就會深刻影響港股。
大陸企業、居民的財富較多儲存於銀行體系。這些資產結構怎麼轉換成其他的金融產品,怎樣進行適當的跨境配置?下一步就是整個金融市場很重要的實際需求:企業目前已轉變為逐步拓展對外投資,大陸對國際市場的投資2016年首次超過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同樣地,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都有對資產進行國際化配置的訴求,需要滬港通、深港通這樣的平台。
第二,大陸資本市場開放也意味著更多的國際資金可能進入大陸。滬港通、深港通提供資金雙向流動的管道,有助於推動大陸加入到一些在國際上有標誌意義的金融市場指數中,吸引新的國際資本流入。
2015至2016年,國際資產管理行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即主動型管理的資金大幅流出,流到了被動型的、指數型的投資。依循這個特點,陸股加入MSCI指數、國債納入摩根新興市場債券指數、人民幣加入IMF的SDR貨幣籃子就更顯其重要性。
我們做個簡單的類比,比如A股若加入MSCI,如果占比是1.3%,會引入221億美元的投資;如果占比20.5%,會吸引3480億美元的新增投資。債券方面,如果占到38.3%,會吸引7600多億美元流入。
實際上大陸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空間非常大。我們框算,在以額度管理為代表的雙向開放體系下,把大陸資本市場已批准給金融機構的所有額度全部用滿,是4750億美元;如果全部流入大陸市場,它也只占到大陸資本市場的3%,何況現在遠遠沒有用滿。大陸保險資金對海外投資最大的容許額度是15%,現在保險公司對外市場的規模,占總資產的比例僅2%左右,所以這些機構投資者現在也迫切需要一個高效率、穩定的國際資產布局平台。
第三,以上格局構成了一個新的資金流動迴圈,這給香港金融市場提出了新訴求,就是要把國際市場的各種金融產品都吸引到香港這個平台,來供內地投資者進行配置;這種聯通還可延伸和拓展,從股票的二級市場延伸到一級市場,從股市延伸到貨幣和固定收益產品,進而延伸到大宗商品領域。
互聯互通可帶來的價值在股市是一種價值,在大宗商品領域可能又是另一種價值。最近香港交易所在前海設立一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就是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內地市場需要更多關注服務實體經濟,國際市場則需更多的流動性,如果兩邊能夠聯通,對大陸大宗商品和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可達到雙贏。
從國際經驗看,互聯互通推動的共同市場要成功運行,需要許多條件,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是兩個連接的市場投資者對對方的市場規則、上市公司等有一定的了解。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地聯通有個優勢,即香港市場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都是中國內地企業,其利潤也大部分來自內地。目前恆生指數的50支成分股指數裡有24支是內地公司,市值超過一半。
互聯互通的共同市場,直接帶動了內地投行在香港市場的國際化,若能充分運用此平台了解國際金融規則,必然會推動中資金融機構進一步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