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神戶談判落幕
RCEP談判神戶登場 三方角力
鍾寧/綜合報導
來源:工商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8000094-260203)
美國正式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第17次談判昨(27)日在日本神戶召開,日本希望能避免中國、印度掌握談判主導權,讓RCEP能達到TPP的水準,日媒指出,東協等發展中國家的態度則是關鍵。
日本、中國、印度和東協等RCEP的16個成員國昨起至3月3日,在日本神戶召開首席談判官會議,這也是美國退出TPP後首次RCEP舉行的新一輪談判,此次談判重點為貨品關稅及放寬投資和服務貿易管制。
日經新聞指出,中國和印度的參加,使RCEP相對其他區域自貿協定弱勢,因為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印兩國對自由化的態度較為消極,與廢除95%的關稅和達成最先進貿易規則TPP相比,自由化比例大打折扣。而日本對TPP生效無望,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EPA)前景渺茫,目前只能把精力放在RCEP。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力爭RCEP能達到與TPP同樣高的水平,希望避免由對開放市場態度謹慎的中國主導談判,另外,日本與印度等國也存在分歧,此次談判在某些領域可能會進展艱難。
日經新聞分析,RCEP成員大致分作3派,一是日本、澳洲和新加坡等TPP原成員的「重視協議高品質派」,以TPP的自由化比例為參考,反對達成缺乏實質內容的共識。
二是菲律賓、中國和印度等以盡早達成協議為目標,試圖抓住美國轉向保護主義、亞太地區產生空缺的主導權,三則是以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發展中國家成員。
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第1和第2派的成員對立加深下,第3派的態度成為關鍵,緬甸等國主張高程度的自由化無法保護國內產業,要求派遣高技術人才和提供基建等經濟合作,借RCEP推進經濟發展。前兩方陣營也都提出相關作法,積極拉攏發展中國家。
RCEP談判分3派 中印成雙刃劍
來源:日經中文網(http://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investtrade/23913-2017-02-27-11-10-44.html)
日本、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等16個國家參加的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將於2月27日至3月3日在日本神戶市召開首席談判官會議。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情況讓自由貿易協定(FTA)迎來逆風,在此背景下,RCEP成為僅有的幾個妥協可能性較高的大型協定,其存在感正在不斷增強。
中印是把雙刃劍
2月24日,日本經濟産業相世耕弘成在經濟産業省面對各國談判官時表示,「保護主義的風潮正在全球高漲。在開放的高質量貿易投資規則上達成共識極為重要」,對談判表現出了十足的熱情。
RCEP從2013年開始進行談判。優勢是有中國和印度參加,成為區域內人口約佔全球一半、貿易額也佔約30%的大型自由貿易協定。內容不僅包括廢除關稅,還將在投資、電子商務、知識産權和貿易協調化等全部15個領域制定貿易規則。
但中印的參加也是RCEP的弱勢。與歐美已開發國家相比,兩國對自由化的態度較為消極,與廢除95%的關稅和最先進貿易規則達成共識的TPP相比,自由化比例被迫降低。日本對TPP生效失去希望,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EPA)的前景也變得渺茫,目前只能致力於推進RCEP。
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全部16個國家的約700名談判官。會議將按照領域設置分會,除了已經達成共識的中小企業和經濟合作2個領域外,將在13個領域探索妥協點。
3種立場
各國大致分為3派。一是日本、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以TPP成員國為中心的「重視高質量」集團,以TPP的自由化率為參考,反對達成缺乏實質內容的共識。
然後是菲律賓、中國和印度等「以儘早達成協定為最優先課題」集團。試圖抓住美國轉向保護主義、亞太地區産生空白的間隙掌握主導權。相比協定內容,更注重儘早達成協定。第3集團則是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發展中國家。
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第1集團與第2集團對立加深的背景下,第3集團的態度成為關鍵所在。緬甸等國主張「高水平的自由化無法守護國內産業」,要求派遣高技術人才和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合作,借助RCEP推進經濟發展。
對此,日本經濟産業相世耕弘成提出,「提供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支援將是歷史最高水平」,力爭將發展中國家拉攏到自己的陣營當中。另一方面,中國等國家也主張「低水平的協定更適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兩個陣營展開了博弈。發展中國家將轉向哪個陣營決定著RCEP的走向。
此外,日本還設想通過儘早達成高水平的RCEP讓美國陷入焦急,從而改變主意重返TPP。RECP談判的博弈還左右著整個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的走向。
積極因應RCEP 別讓台灣斷鏈
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2279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上周完成第十七回合談判,雖然目前只有中小企業及產業合作達成協議,有多項議題仍然陷入僵局,但與會成員對於今年底前完成談判具有高度共識。屆時RCEP將是一個GDP二十四兆美元,占全球GDP三分之一,涵蓋人口最多的FTA;也是在TPP趨向瓦解後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最重要的進展。
RCEP主要是整合東協五個對外FTA,開放廣度及深度雖然不及美國及歐盟主導之FTA。但是台灣和RCEP成員經貿互動密切,去年台灣對RCEP出口超過兩千億美元,占總出口比重超過七成,未來RCEP一旦形成,將會是對台灣衝擊最大的FTA。
除了對出口直接衝擊外,由於RCEP成員包括東協十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及紐西蘭,產業互補性高;所以RCEP將透過較為嚴格之原產地規定,並搭配產業合作及貿易便捷化等措施,以加強區域內成員分工及供應鏈整合。由於目前台灣對RCEP出口仍以半成品為主,未來有部分會被排擠出供應鍵,可能產生斷鏈危機。
特別是中國大陸、東協,乃至印度,為台灣海外投資的重要據點,許多台商企業即使早已在當地生產,但仍與台灣維持相當程度的採購關係,此種由投資所帶動的貿易,未來也會在RCEP形成後弱化。
面對RCEP的進展,台灣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RCEP十六國中有十三國是屬於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國家,首先應完整盤點這些國家產業發展需求,利用台灣的產業利基,並結合目前國內推動的重點產業;由以往單品輸出的形式,轉為結合製造與服務系統整合的輸出模式,以強化我國與新南向國家的經貿連結,並降低供應鏈可能被弱化的現象。
台灣也需考量當地消費特性及市場成長潛力,擬定客製化拓銷內需市場策略;強化通路及品牌的構建,以提高消費性產品出口。
政府也應加速調整全球產業布局策略,在面對RCEP供應鏈形成,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下引發美國供應鏈重組,以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興起等多重因素下,台灣必須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在全球供應鏈中掌握重要核心技術,才有可能取得競爭優勢。
台灣自由化的腳步也應加速,不能因為台灣在FTA較難突破而放慢腳步;更不能有TPP觸礁可以喘口氣的心態。政府應全力營造優質經營環境,使企業可以將台灣做為全球樞鈕。唯有高度開放,並與國際經貿制度接軌,台灣才有可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