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縮表 笑話還是真話?
文/朱雲鵬(台北醫學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日前美國聯準會(Fed,就是美國中央銀行)宣布升息1碼,將聯邦基金的目標利率調到1%至1.25%之間,升息幅度符合預期,債券市場沒有太激烈的反應,倒是在會後記者會中,其主席葉倫宣布今年底前將開始進行「資產負債表正常化」、也就是量化寬鬆「縮表」的速度,引起大家注意。
她宣布的速度是,聯準會所擁有的美國公債,在縮表開始時在市場賣出數量的上限是每月60億美元(以下計價單位均同),然後每3個月增加60億,所以1年後的規模會是每月300億元。以現在聯準會所擁有約2.5兆元的公債而言,如果1年後維持每月賣300億,那這樣一共要賣80年!所以,這樣的速度只能說是一個笑話。
就算1年後維持每3個月增加60億,故於2年後達到每月540億,而且以後都照這個增加速度逐季賣出,還是要4年,將跨越本任總統任期。在這4年之間,美國的經濟情況是否可以一直維持強勢成長,失業率持續處於低檔,都是問題。一旦情勢不如預期,增加的速度又會減緩,最後很可能超過4年。
在房地產抵押債券方面,葉倫說縮表的一開始,每月最多40億,然後每季增加40億,故於1年後達到每月200億。以聯準會所持有這種債券約2兆來看,此種速度和公債相差無幾。基本上就是很慢。
當然,與其說葉倫很慢,不如說聯準會上任主席柏南克當時買得太多了吧?聯準會在2007到2009年間採行「量化寬鬆」政策,大量買公債。這是什麼概念?中央銀行買財政部的公債,等同印鈔票給財政部花。所以,當時美國一共印了2兆多的鈔票給聯邦政府花。聯準會當時也從瀕臨破產的兩家半官方房地產貸款債券發行單位,買入同樣大量的債券;說穿了,就是印鈔票救這兩個單位。
任何人都知道,這不應當是常態,應當要戒掉。但麻藥已經打了這麼多,要戒掉談何容易,這是葉倫的兩難之處。戒太快,經濟體承受不了;戒太慢,恐怕下次生病時需要更多的麻藥才能過關。
不是只有美國在打麻藥,其他主要國家都在打。日本已經打了20幾年,現在還在打。日本中央銀行要讓短期利率維持負值,長期利率為零,所以目前仍在努力地買:每個月買80兆日圓。
歐洲央行本來抗拒打麻藥,但從前年開始大量打,平均每個月買入600億歐元債券,去年春又宣布加大為每月800億歐元。不過,值得稱許的是,2個月前,該行決定將購買的額度縮減為每月600億歐元。一般預期歐洲的量化寬鬆會在明年起正式結束。
這些在世界「遙遠地方」所發生的事,看起來事不關己,其實影響重大。台灣本地少有利率較高的投資機會,而保險業有大筆的金額需要投資,才能累積資金,應付未來的理賠需求。大多數保險業因此購買很多以美元計價的國外債券。美國量化寬鬆縮表和調升利率的牛步,讓美元匯價無法上漲,反而相對新台幣貶值。從今年初以來,台幣已經對美元升值了6%,這就讓業者遭到巨大的匯率損失。到第1季底匯損高達5988億台幣,扣除有避險的部分,仍然損失658億台幣。
政府有規定業者提撥準備金,預防這一天的到來。現在來了,業者不得不動用準備。今年首季,保險業者共收回261億台幣的準備,來減緩帳上損益表的波動;到3月底保險公司帳上外匯準備金已降到180億台幣。
如果美國聯準會採取比較積極的態度升息和縮減量化寬鬆的餘額,美元會走強,新台幣相對走貶,上述的情況才有紓解的機會。事實上,不只是民間保險業者,政府的社會保險也有很多資金投資於購買以美元計價的國外債券,而且外銷業者的收入大多來自美元。如果美元走強、利率回升到合理水準,對於台灣擁有美元資產的產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