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CPTPP成型 我積極檢視法規加速準備工作
APEC期間,太平洋夥伴協定(TPP)11個成員國代表經過連日談判,將TPP改為CPTPP。
根據聯合報報導,太平洋夥伴協定(TPP)11個成員國代表經過連日談判,在越南峴港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達成基本協議。儘管10日傳出加拿大與日本出意見分歧,聲明表示各成員國已就「核心要素」達成共識。
路透報導,記者會上越南工商部部長陳俊英提到,原本的TPP將依新架構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茂木敏光表示,他希望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能讓美國回心轉意,重新加入這個國際貿易協定。他也提到,為了達成協議,將中止20項原先規定條款,將在取得11名成員國中6國同意後生效。
為與中國大陸經濟抗衡,日本積極遊說「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去年11成員國在農產品、工業的關稅免除金額達3560億美元(約台幣10.8兆元)。
美國自今年1月退出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11個成員國包括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越南。
我國經濟部長沈榮津則表示CPTPP相較原來TPP標準寬鬆,有利我國加入。
根據工商時報報導,「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11會員國暫時凍結部分爭議條文、將開放標準降低,並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期待能更注重全面平衡和完整性。
經長沈榮津表示,現在新的CPTPP比原來TPP標準寬鬆,將來我國申請加入時,對產業來說比較好調適,也比較容易達到標準,待CPTPP生效後我方會盡快申請第二波加入。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分析,2002年台灣加入WTO最擔心受衝擊的是農業,現在若要加入,稻米等項目要特別注意,工業產品競爭力一直在提升,處理加入CPTPP會相對比當年加入WTO容易。
鄧振中指出,整個TPP原先的精神並未動搖,CPTPP凍結部分多是智慧財產權相關開放措施,這個設計應該是希望美國回來。我方也樂見一個更全面、更開放的貿易協定,任何雙邊、多邊區域經貿整合,都有強烈意願參加。
鄧振中指出,台灣經濟體質是相當自由開放的,任何區域整合可以更開放、進展更好,符合我方經貿政策。
沈榮津也表示,目前11個會員國還未確定CPTPP內容,經濟部還無法詳細評估對產業的衝擊,但是對產業來說是好事。
政務委員鄧振中則認為我國應加速準備工作腳步加入。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美國退出後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十一國成員,在亞太經合會(APEC)最後一天發布共同聲明,宣布納入包容性概念,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並稱取得實質進展。政務委員鄧振中對此說,包容性精神與台灣經濟政策方向吻合,這些成員也希望CPTPP能擴大,並在適當條件下歡迎台灣參加,「台灣準備工作應加速」。
對於CPTPP在APEC期間獲致共識,達成成果,鄧振中昨表示,非常高興看見TPP在日本領導下得到此重大進展,對十一個國家表示恭喜。鄧振中認為,TPP成員們在特別難達到共識的條文上,使用凍結、而非刪除的方式處理,是非常高明的機制。而從這個設計來看,鄧振中也指出,顯示TPP成員仍然對美國重返TPP抱持期望。
鄧振中分析說,TPP談判多年,擁有完整的結構和不易達成的平衡點,即使完整文本還沒曝光,目前也看得出來,特別設計一個讓新成員加入的機制,亦即CPTPP強調的「包容性」,鄧振中認為這次改名並沒有動搖TPP原先的精神,他也相當讚許歡迎新成員的機制。
鄧振中說,台灣對於任何雙邊或多邊經貿整合的機制,一直有強烈的加入意願,即使美國退出TPP,我方還是相當期待加入。因此台灣也持續調整包括政府透明化等內部政策,希望使台灣更準備好加入工作,這方面的努力也將持續下去。
CPTPP現將進入各國國內程序階段,外電報導指出有成員希望協定最快能於二○一九年開始生效。鄧振中表示,台灣是自由開放的經濟體 ,CPTPP強調「包容性」的精神,更和我們的經濟政策方向完全吻合。
鄧振中說,在此次APEC期間與各經濟體接觸中,CPTPP成員當然希望此合作架構擴大,並將在適當條件下歡迎台灣參加,「台灣的準備工作更要加速」。
為積極因應準備,我國目前也開始檢視相關法規。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將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繼續推動,行政院政委鄧振中昨(12)日表示,我國將積極爭取加入,檢視法規並與會員國積極接觸,為啟動雙邊談判作準備。
經濟部也表示,將積極爭取會員支持我國加入CPTPP。未來若能加入,將有利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拓展市場,維繫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但部分內需型、體質較弱的產業仍將面臨挑戰。
行政院已核定「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編列982億元減緩國內高關稅及內需型農、工產品衝擊的挑戰。
參考來源:工商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