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金融》迎來關鍵3月 國際金融市場戰戰兢兢

金融》迎來關鍵3月 國際金融市場戰戰兢兢

編按: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將在3月20-21日舉行兩天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預計在新任聯準會主席鮑爾的主持下,掀開聯準會持續升息的序幕。而在3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將在第七次全體代表大會後,宣布新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3月的幾件重大事件將對國際金融有所影響。國際金融的動盪是否結束?我國學者指出動盪依舊持續。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將在3月20-21日舉行兩天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預計在新任聯準會主席鮑爾的主持下,掀開聯準會持續升息的序幕。而在3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將在第七次全體代表大會後,宣布新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3月的幾件重大事件將對國際金融有所影響。

根據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美國聯準會對於升息政策態度明確,十年期美國公債利率一度挑戰3%的新高點,加上在貿易戰爭的陰影下,美國股市出現每日動輒2%以上的巨幅震盪,讓總體經濟的安定發展帶來高度不確定感。投資人也如驚弓之鳥,關於惡性通膨即將來臨、美債利率狂升、貿易戰將重演1929年崩盤的末日預言,充斥在國內外媒體的版面上。

金融市場的震盪雖然還沒有平息的跡象,但是此波導因於貨幣政策調整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卻已經逐漸撥雲見日,在3月20日之前,各種變數將會逐漸獲得確認,除非出現重大的黑天鵝事件,市場調整將會告一段落。

首先是各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總裁,過去三個月內經歷了集體換新的權力交接期。台灣由掌控20年的彭淮南交接給楊金龍,只是影響較小的案例之一,影響全球最劇的美國、日本、中國、歐洲與英國五大央行行長,有三位集中在今年2、3月「換屆」,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的任期到明年10月屆滿,依規定不得連任。唯一工作比較穩定的,只有在2013年就任,依例可以連任到2023年的英格蘭銀行總裁卡尼。

如今,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2月接任、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也確定續任,中國大陸預計在3月19日宣布新任人民銀行行長,五大央行密集「換屆」所引發的政策不確定性,已經陸續走出迷霧,只剩下歐洲央行總裁。

一個值得注意的訊號是,歐洲央行的第二號職位「副總裁」在今年6月到期,過去兩個月,歐洲央行同樣經歷了劇烈的權力競逐,最終由南方的西班牙財政部長昆多斯(Luis de Guindos)接任副總裁,這個結果顯示,明年10月接任德拉吉的歐洲央行總裁,有極高的機率是來自德國等北方國家的候選人。由於北方國家多年來一貫主張較為嚴謹的貨幣政策,因此,在超級量化寬鬆退場的大趨勢下,歐洲央行未來的政策方向,其實在今年已經定調。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2月底兩次國會發言顯示,今年三次升息的政策方向已經非常明確,美國是龍頭經濟體中,除了中國以外最先達到2%通貨膨脹目標,也是最明確執行升息政策的央行。但是鮑爾並不擔心通貨膨脹失控,他甚至表示可能將通貨膨脹的目標略為調升到2.5%,讓期待多年的溫和物價上漲再多走一段時日。鮑爾關心的是,讓市場利率回升,創造未來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也壓制一下過去兩個月暴漲的股票,釋放金融資產價格狂升所吹出的泡沫壓力。

不過,美聯準會並不會出現急遽升息的政策,原因之一是通貨膨脹壓力並不明顯,之二是過快與過劇的升息會給金融市場造成無謂的震盪。此外,與川普同為共和黨戰友的鮑爾,面對大幅減稅之後財政部龐大的公債發行需求,雖然不必擔心流動性的問題,卻必須維持一定的標債需求,避免美國政府公債利率急升的衝擊。

在2月底的震盪期,美國財政部曾在2月22日發行了一筆七年期的公債,金額290億美元,由於市場不確定因素高漲,2.839%的得標利率創下六年新高,2.49的投標倍數也低於2.53倍的均值。美國財政部預計在3月12日(下周一)再度標售三年、十年、以及三十年期的公債,金額將在3月8日公告,下周一財政部標售公債的結果,將具有高度指標性。

大陸即將在3月19日公布人民銀行行長的任命,可能卸任的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是大陸多年來金融穩定的操盤手,大陸金融政策強調延續性與穩定性,目前「嚴控金融風險、管制貨幣總量、審慎宏觀政策」的主軸不會有任何改變,相較於歐美日央行,大陸央行的任務更著重在金融穩定,在此大前提下調控貨幣與匯率。

大陸基於經濟結構調整的特殊需求,人民銀行政策與各國並不同調,從農曆年前的操作我們可以看出,大陸央行一方面維持市場充分流動,更大的政策力度放在強化金融監管,嚴控信貸增量,同時配合供給面的結構改革,加速殭屍企業的退市,另外緊盯地方政府,逐漸消化地方政府債務的存量。

全球五大央行經歷密集換屆的權力更換期,政策方向日益明確,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逐漸消退,我們密切觀察3月12日美國公債標售、1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派任、以及20日的美國聯準會升息政策,只要沒有重大的黑天鵝事件,預期金融市場的震盪幅度將會逐漸收斂。

國際金融的動盪是否結束?我國學者指出動盪依舊持續,川普的舉措將會是動盪關鍵之一。

根據台大經濟學系梁啟源教授於媒體的社論指出,2月與3月初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觸發因素不同,一是反映對通膨和聯準會升息次數預期的再校準,使利差交易產生多殺多的踐踏;一是反映對美國總統川普恐引發大規模貿易戰的擔憂。但從事件本質來看,根本原因是川普政策打破二戰以來的國際經濟運作規則(rules-based),讓市場極度憂心。

具體地說,無論從國際匯兌體制或當前美國處在景氣循環擴張期,通膨正準備緩緩上升的關鍵時刻,乃至於改善金融市場飽受長期超寬鬆貨幣政策的扭曲等現實來看,「強勢美元」都是與當前美國利益不衝突的選項,並能間接緩和其物價上漲壓力,避免聯準會「不得不」加快升息步伐。

豈料,在1月的世界經濟論壇,川普政府刻意釋出希望保持美元弱勢的言論,導致美元匯率走弱,既拉高美國輸入性物價,又讓國際原物料價格走揚,再加上去年底川普稅改通過造成的通膨拉升,均讓市場重新調高通膨預期,導致作為金融資產評價基礎的債券殖利率急漲,居高的股價看起來更加偏貴,令2月初公布的美國薪資上漲超乎預期壓垮了市場緊張情緒,釀出2月股災。

接著,川普又將口頭貿易戰變成實際行動。2月中旬,美國商務部認定應對鋼鐵和鋁的進口採取保護措施,並提出全面限額、針對包含中國在內的特定國家,採取結合限額和提高關稅的救濟措施,以及無差別性的課徵高關稅三個選項。沒想到,在鋼鐵與鋁僅占美國進口2%的情況下,川普卻揚棄前二個較和諧的方式,選擇殺傷力最大、不尊重WTO,且可能引發貿易報復的「無差別性的課徵高關稅」。

試想,當前全球經濟能夠呈現同步性成長,除了少數量體大的經濟體經濟擴張外,還在於透過貿易管道助長許多國家經濟表現,並形成自我反饋的正向循環。一旦貿易障礙大增,阻礙正常貿易流通,勢將影響全球經濟同步成長,多頭市場自然難以維繫。其次,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全球股市熱度升溫,很大一部分與川普減稅政策可能讓經濟前景看好有關。而川普此舉雖保護了美國鋼鐵和鋁業,卻使汽車、飛機、機械等經濟規模更大的製造業面臨成本拉升衝擊,大幅抵銷減稅理應帶來的經濟刺激效果,美國企業亦會被迫使用價格較高的鋼鐵與鋁,導致國內物價加快上揚。也就是說,川普大掀貿易戰,實屬損人不利己之舉。

即使目前全球經濟基本面仍看好,且從泰德、Libor-OIS、BBB級債券-公債、垃圾債-公債等風險利差來看,市場尚無立即的金融危機風險。但現今各類金融資產價格都處在歷史高點,若無更堅實的經濟與金融市場能見度支撐,恐面臨大幅下修風險。尤其是川普政府不按牌理出牌的作為,正改變各界習慣的「經濟現實」(economic reality),且其不尊重國際經濟秩序的基礎,將讓過去全球致力的協同性發展,轉變為以鄰為壑的零和遊戲。再加上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 Powell)在國會聽證時,不再提起令市場安心的「中央銀行賣權」(the central bank put),使投資人墜入不具能見度的濃霧中,看待風險的態度必然更加趨避,市場波動加大將無可避免。倘若川普一系列破壞國際經濟運作規則的舉措,不只是說說而已,則今年2、3月的金融市場動盪還將繼續上演。

參考來源:工商時報、聯合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