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經濟》貿易戰再升溫 中國重經濟增長 亞洲製造業放緩

經濟》貿易戰再升溫 中國重經濟增長 亞洲製造業放緩

編按:中美貿易戰況進一步升溫!外媒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計畫將2,000億美元大陸商品的加徵關稅,由原本的10%上調到25%;而中國大陸7月31日召開政治局會議,確定了2018年下半年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支撐經濟的方針。為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激化,中國政府將轉向重視經濟增長;反映隨著中美貿易衝突加劇,亞洲製造業成長也放緩。

中美貿易戰況進一步升溫!外媒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計畫將2,000億美元大陸商品的加徵關稅,由原本的10%上調到25%,和首波500億美元商品關稅稅率看齊。最終是否上調,將在本月20日的公聽會前宣布。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和美國財長穆努欽(Steven Mnuchin)已派出代表,正在私下商討重啟貿易談判的可能性,希望能夠避免爆發全面貿易戰。但事隔不到1天,美方又放話,將提高新一輪2,000億美元的關稅幅度,頗讓市場意外,也透露出雙方談判受阻的緊繃情勢。

報導引述了解談判情況的商界人士稱,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商議進展很有限,雙方認為,彼此提出的初步建議,並不具備作為進一步磋商的穩定基礎。儘管對於談判細節未有定論,但中美雙方同意需要保持對話。

美國於7月6日起,正式對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產品包括汽車、資訊科技、機器人等產品;中方隨即採取報復措施,對同等金額的美國商品同樣加徵25%的關稅。根據美方程序,針對接續的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程序,已於上周完成諮商期,也就是說最快將在本月啟動。

至於接下來的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公聽會,將於8月20至23日進行,並在8月30日完成諮詢期,至於上調稅率是10%或25%,則在公聽會前宣布。有關可能涉及的中國商品,除了食品、化學品、鋼鋁以外,還有種類廣泛的消費品,從狗糧、地毯到汽車輪胎、腳踏車、棒球手套和美容等產品,品項多達6,031項。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昨對此表達強烈不滿,並稱「美方的施壓和訛詐不會起作用」,如果美方採取進一步升級的舉動,中方必會反擊,堅決維護自身的正當合法權益。

至於中美協商進展,耿爽表示,中方主張對話協商處理雙方的貿易摩擦,中方做出的努力、展示的誠意,國際社會都非常清楚。耿爽強調,對話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在規則之上,建立在信譽之上,「單方面的威脅和施壓只會適得其反」。

中國7月31日召開政治局會議,確定了2018年下半年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支撐經濟的方針。中國被認為將擴大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投資。此外,貨幣政策也向寬鬆方向進行了修正。為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激化,中國政府將轉向重視經濟增長。

根據日經報導,中國領導層此前一直將化解過剩債務等結構改革作為優先課題。隨著轉向經濟刺激,結構改革被推遲的可能性加強。

新華社報導稱,在31日的政治局會議上要求「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此基礎上提出方針稱「把補弱項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弱項的力度」。

關於貨幣政策,從「穩健中性」這一以往的基本方針中刪除了「中性」。表示「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暗示出向市場增加資金注入的姿態。

轉向「經濟優先」的經濟運營方針的背後存在著對中美日趨激化的貿易戰抱有的危機感。中國顯示出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防止經濟下行的姿態,不過這樣一來很可能不得不推遲壓縮雷曼危機後膨脹的過剩債務。

31日的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明顯變化」無疑指的是與美國的貿易戰。

美國在7月6日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並準備對其餘幾乎所有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加徵關稅。

中國國家統計局31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環比下降0.3個百分點,降至51.2,連續2個月出現下降。中國領導層警惕對美出口下滑導致經濟下行的事態發生。

中國政府已開始著手擴大基礎設施投資。據新華社報導,7月25至27日在西藏考察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了鐵路施工現場,要求加速推進工程建設。

李克強指出「我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要加快補齊這個弱項,通過擴大有效投資,加快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提及了作為經濟刺激政策,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的必要性。

2008年爆發雷曼危機之際,中國政府出台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政策。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為了推進道路和鐵路建設而大肆舉債,這成為債務過剩問題的導火線。

出於對該問題的反省,中國領導層一直對實施大規模的公共投資來刺激經濟態度謹慎。李克強總理的發言暗示將轉變這一方針。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對貿易戰抱有強烈的危機感。

中國2018年第二季度(4~6月)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6.7%,較第一季度下降了0.1個百分點。其原因是基礎設施投資和消費出現下滑。2018年上半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率從2017年的19%迅速下滑至7%左右,對經濟增長構成拖累。

如果表現堅挺的出口受貿易戰影響而陷入低迷,將對中國經濟構成巨大打擊。在中國政府內部,認為應擴大基礎設施投資來防止經濟下滑的意見居多。如果經濟大幅減速,可能出現對領導層不滿的聲音。

亞洲製造業活動在7月放緩,反映隨著中美貿易衝突加劇,兩國的貿易夥伴也面臨衝擊,亞洲經濟前景烏雲密布。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1日公布的數據,在亞洲主要國家中,僅印尼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和馬來西亞較上月有進步,但增幅不大,且大馬仍不到代表擴張的50水準之上。日本PMI從53.0下滑至52.3,是去年8月以來最疲軟。製造業產量的增幅為四個月來最低,新企業的成長幅度也放緩至溫和步伐。

南韓製造業仍未走出衰退困境,7月甚至降至48.3,為2016年11月最低。IHS Markit經濟學家海耶斯說,南韓企業的產出自2月來就沒有提高,同時則有跡象持續顯示需求疲軟,而這個壓力特別來自國內經濟。

不過南韓7月出口重返正成長,較一年前增加6.2%,金額攀抵519億美元,自6月的萎縮0.2%止跌回升。主要因記憶體晶片出貨暢旺,但美中貿易摩擦升級仍為帶來寒意,且經濟學家也懷疑晶片需求的熱絡景氣能延續多久。南韓上月對中國出口激增27.3%,連續第21個月成長,對美日則分別成長8.8%與17.6%。

東協國家上月製造業下滑至50.4,此指數追蹤的七個國家中,僅五國家的製造業活動改善,馬來西亞和緬甸的製造業活動下滑。

日經越南製造業PMI從6月的55.7下滑至7月的54.9,但越南仍是東協7月製造業活動最熱絡的國家,過去32個月來,該國的商業活動均上揚。

日經印度製造業PMI在7月為52.3,低於6月的53.1,反映不論是產出、新訂單和就業都僅微幅上揚。然而,即便只有溫和擴張,印度製造業最近的整體情況改善幅度卻是1月來第二高。

參考來源:中國時報、日經新聞、經濟日報、綜合外電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