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經濟》中美貿易戰升級 學者提醒台灣當心

經濟》中美貿易戰升級 學者提醒台灣當心

編按:美國總統川普周一盤後宣布,將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關稅,到今年底將提高至25%,可見美中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短期不會罷休。但在川普正式宣布之前,美國財政部長姆欽正推動與中國大陸劉鶴進行會晤。對於新一波的貿易戰,我國智庫學者也憂心台灣產業將受到波及。

美國總統川普周一盤後宣布,將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關稅,到今年底將提高至25%,可見美中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短期不會罷休。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川普宣布新一波對中國加徵關稅時並警告,若中國對美國農業或工業採取報復措施,「我們會立即推動第三階段,也就是2,670億美元的另一波關稅」。官員說,10%的關稅將於下周一(24日)正式生效。

智慧手表和藍芽裝置被排除在清單之外,此外,最後未列名清單的有自行車安全帽、兒童座椅、兒童安全座椅、兒童遊戲欄以及若干化工品。

彭博早先報導,蘋果的Apple Watch和AirPods以及競爭對手的智慧手表、健身跟蹤設備和其他商品等產品並不在清單之列。

川普收盤前在白宮強調,他非常尊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但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太大,「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

但在川普正式宣布之前,美國財政部長姆欽正推動與中國大陸劉鶴進行會晤。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據一位了解中美討論內情的人士稱,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Steven Mnuchin)正推動與中國最高經濟官員劉鶴的會晤。

此前數月,中美雙方都堅持自身立場,在貿易問題上陷入僵局。特朗普已對5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這促使中國採取報復行動。特朗普警告中國,他已批準對另外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並表示他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受徵稅影響的商品數額,再對另外267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

美國財政部拒絕對推動美中高級別談判的舉動置評,此事是由《華爾街日報》(WSJ)首先報導的。上月,中方一個中級別代表團在華盛頓與美國官員進行磋商,這次磋商未能解決這兩個經濟大國之間的任何分歧。

美方重啟磋商的舉動受到了美國商界的歡迎。美國商界已對特朗普死盯關稅可能會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表示擔憂。在美國11月的中期選舉前,關稅在美國的農業州和地區已經成為一個選舉議題,共和黨目前正試圖阻止民主黨奪回眾議院。

「如果美國和中國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美國商界會歡迎這個消息的。」美國商會(US Chambers of Commerce)國際事務主管薄邁倫(Myron Brilliant)表示。他補充稱,即使一次會晤不太可能產生具體結果,這也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貿易專家愛德華奧爾登(Edward Alden)表示,美方對中方展現的友好姿態可能標誌著一個轉折點。「考慮到美國經濟和市場的強勁,以及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美國對華關稅和美國威脅要加徵更多關稅正在損害中國經濟,特朗普政府現在認為,美方能夠帶著優勢展開談判。」奧爾登說,「這將是漫長和困難的談判,問題無法輕易解決,但數月以來威脅不斷升級,雙方沒有進行過真正的談判,現在嚴肅的談判即將開始。」

目前還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內是否就對中國的新策略達成了統一。中國已嘗試過通過姆努欽與美國打交道,但這位美國財長有時候會發現自己與特朗普及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的步調不一致。萊特希澤與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對中國的立場要強硬得多。白宮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在今年以來的幾輪磋商中,美中官員多次試圖緩和貿易緊張。就在上個月,中國商務副部長王受文與美國財政部一名副部長戴維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會晤,但雙方未能取得突破。

姆努欽上次參與美中高級別會談還是在今年5月,之後他為達成妥協所作的努力受到了美國政府內強硬派的阻撓。

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的第一輪關稅主要集中在鋼鐵等工業材料上,而即將到來的一輪關稅將影響更廣泛的產品,更直接地衝擊到消費者。

有學者便指出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難以估算,包括投資前景、企業家信心、產業鏈以及上下遊行業等。

根據財經作家沈建光於金融時報的專欄指出,7、8月中國出口數據強於預期,增速達到10%左右。其中,即便在貿易戰陰霾的背景下,中國對美出口也未受到衝擊,反而保持強勁增速,8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13%,不僅高於對歐日等發達國家以及整體對外出口的平均水平,也比7月11.2%的增速要高。據此,有樂觀觀點認為,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和出口並無太大影響。

此外,中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在義大利參加安博思論壇(Ambrosetti Forum)期間亦提到,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有限,數學模型計算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影響低於0.5個百分點。中國可通過開拓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來抵禦貿易戰的衝擊。貿易戰主要是削弱投資者對中國企業和股市的信心,如當前國內股市表現低迷與投資者的緊張情緒有關,但其他國內因素也導致了此輪市場震蕩。

誠然,貿易戰風險勢必會影響投資者信心。今年以來,中國股市在內外交困之下,大幅下挫,上證綜指一度跌破2700,年初至今跌幅接近20%。其中,外部環境主要來自於對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的擔憂,而內部環境則主要反映了在去槓桿與緊財政約束的背景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持續下行、消費疲軟、投資下滑等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相比之下,美國三大股指今年未跌反漲,道瓊斯、標準普爾、納斯達克至今分別比年初上漲4.4%、6.5%和12.8%。

然而,就沈建光看來,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遠不止如此。短期來看,儘管7、8月對美出口未受影響,但據筆者觀察,這與出口商擔憂貿易戰不確定性較大,提前搶出口的現象有關。近期筆者在廈門考察,在與當地出口企業調研過程中獲悉,美國客戶對於關稅上漲是非常擔憂的,表示一旦增加關稅可能會帶來成本上漲,從而要求與國內出口商對半平攤損失;而當前中國對美國出口搶運現象恰恰是避免關稅大棒的應激反應。數據顯示,今年廈門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整體下行3%,但美東、美西運價指數均上漲超過30%,赴美航班爆倉、運力不足,恰恰反映出7、8月中國對美出口「較好」數據背後的隱憂。

同時,就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也不應低估。2017年,中國對美商品出口佔中國商品總出口的19%,對美商品出口不僅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如玩具、傢具、紡織等行業對美出口額均占該行業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時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升級,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電子機械等產品對美出口也大幅增加,出口量已趕超勞動密集型產品。

另外,對美出口為中國創造不少就業機會,根據商務部、海關、國家統計局和外匯管理局共同發布的《全球價值鏈與我國貿易增加值核算報告》顯示,2012年每100萬美元的對美商品出口可為中國創造近60個工作崗位,5000億出口對應的是中國3000萬工作崗位。

同時,中國對美國在關鍵技術進口以及融資上也有一定的依賴。例如,中國進口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如芯片類,其關鍵技術只有美國持有,一旦美國停止此類核心技術的對華出口,可能會對中國的產業供應鏈有所衝擊。例如,英特爾和AMD在個人電腦CPU使用中非常普及,中國手機絕大多數亦安裝GPS全球定位系統,一旦爆發貿易戰,中國在尋找此類技術的替代時將會十分困難。而之前美國對中興的制裁,讓極度依賴美國芯片的中興通訊幾乎陷入了停滯的狀態。可見,在芯片等核心技術領域,中國還沒有擁有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能力,,一旦貿易戰演變成科技戰,上述領域的企業負面衝擊也將十分巨大。

雖然從理論上,中美爆發貿易戰後,中國對美國的商品出口可以轉向其他國家地區。但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在其他幾大出口國的進口額中所佔的比重已相當之高,進一步提高出口比例和市場佔有率的空間極其有限,要想找到美國市場的替代市場或是十分困難的。例如,對美國出口量最大的電子機械與設備,日本從中國的進口已佔其全部進口的49.6%,韓國從中國的進口占其全部進口的40.7%,德國佔23.0%,英國佔22.7%,想要依靠這些國家來消化更多的中國進口商品其實相對困難,而非主要貿易國的市場規模又相對有限。此外,受美元走強,近期新興市場風險加大,中國向新興市場國家進一步出口轉移的難度不小。

尤其重要的是,中美貿易戰對產業鏈的影響不容小視,這影響數學模型是難以精確計算得出。例如,出於對中美貿易戰前景不確定的擔心,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對中國投資存在遲疑,並在逐步調整其全球布局。據報導,為避免美國的高額進口關稅,部分日本大型製造商已在重新審視其在中國的業務,並有計劃將生產線轉移出中國。蘋果公司就加徵關稅表示擔憂,但特朗普卻在推特上表示,蘋果只要把相關的工廠遷回美國就能夠輕鬆解決。

更進一步,當前中國經濟下滑,消費疲軟,投資下滑,加速基建投資被予以要義。但可以設想,一旦外需擴張受到衝擊,三駕馬車失衡,出口企業風險加大也勢必會影響上下游企業的投資與消費,經濟下行背景下,新增基建設施的使用效率會大大削弱,而這部分影響恰恰是模型計算難以估量的。

因此,沈建光最後總結到對待貿易戰,既不要談虎色變,也不能小視蔑視。雖然貿易戰的顯性影響可以推算,但貿易戰升級,其對投資前景、企業家信心、產業鏈以及上下遊行業的影響都是難於估算的。因此,保持警惕,做好積極應對仍是必要的。

對於新一波的貿易戰,我國智庫學者也憂心台灣產業將受到波及。

根據中央社報導,觀察美中貿易戰近幾個月的演變,美國頻頻放話,中國則少有退讓,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美國希望中國大讓利,才能趕快終止賽局,但中國看起來要打持久戰,由於美國面臨的內部壓力更為龐大,可以預見,如果真的進入延長賽,對美國會比較不利。

至於媒體傳出中國擬採「出口限制」來反擊美國,甚至以此阻斷蘋果供應鏈,孫明德認為,如果中國真的打蘋果來反制,台灣不見得吃虧,因為台灣有較完整的供應鏈,部分基地可能從中國移至台灣。

孫明德分析,美國若繼續擴大關稅制裁金額,傷及自身的機率也會更高,單以蘋果來說,美國的獲利明顯大於中國,因此若蘋果供應鏈受影響,美國受的傷害會大於中國。

另外,美國宣布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加徵關稅,值得注意的是,初期稅率從原本預估的25%調降至10%,年底才會將稅率調高到25%。

孫明德指出,美國會有調降關稅稅率的想法,是因為愈來愈多美商反對課重稅,華爾街也因為美中貿易戰影響金融市場,不滿的聲浪愈來愈大,這些都會形成美國政府面對打貿易戰的內部壓力,可能也會影響美國後續的制裁力道。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元大寶華院長梁國源則表示,這很顯然的貿易戰規模是在擴大當中」,他特別提醒台灣廠商千萬不能因為關稅可能將由原先的25%降至10%,就「自我安慰,或因此鬆懈」,因為稅率是有可能隨時調整的,梁國源提醒「台商還是皮繃緊一點」。

梁國源指出,如果是25%的關稅,許多從中國出去,或者掛Made in China的廠商,甚至是只要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多少都會受到波及,而若關稅降為10%,其代表的意義也只是「還有一些廠商勉強可以存活下來,但有些廠商是連10%也都受不了」。

梁國源近日發表「解析美中貿易戰關稅清單及其制訂邏輯」專題報告,他除直言「目前美中貿易戰仍看不到終點」。此外,梁國源也發現,美國貿易代表署在擬定關稅清單時,有其依循兩大邏輯而生的優先順序,將以進口金額小,且從中國進口比例低的項目為優先。接著才是從進口金額大,但從中國進口比例低,也就是美國較能找到進口替代的商品次之。進口金額大且衝擊也較大的項目如消費品排最後。但,麻煩的是,就目前情況看來,在美國貿易代表署必須湊足一定金額的情況下,電力電子設備及工具機械都勢必會出現在清單中,這也是對台灣影響較顯著與直接的部分。

參考來源:經濟日報、中央社、金融時報、綜合外電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