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世銀預警全球經濟黑暗時刻 專家提醒經濟長期結構問題
世界銀行八日以貿易戰導致貿易與投資成長趨緩、升息削弱經濟動能為由,下修今、明兩年世界經濟成長預測,並警告全球經濟的「天空正在變黑」。
根據聯合報報導,世銀呼籲各國準備因應風險,包括改變支出、投資和舉債模式,建立「政策緩衝」來對抗逆風。世銀說,在利率持續走高之際,債務水準持續攀升的國家尤其需要建立政策緩衝。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則呼籲,決策者要為美國經濟衰退做好準備。
世銀在這份標題為「全球經濟展望─天空正在變黑」的半年報說,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分別減緩至百分之二點九及百分之二點八,較去年六月的預估值各減少○點一個百分點。前年全球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一,去年已減速至百分之三。
報告說,幾乎所有地區和國家的成長都減緩。美國今年成長率將由去年百分之二點九趨緩至百分之二點五,明年大跌至百分之一點七;中國大陸去年成長百分之六點五,今明兩年將降至百分之六點二;歐元區去年成長百分之一點九,今年恐減至百分之一點六;新興經濟體今年預估成長百分之四點二。
受去年美國和大陸相互課徵關稅以及美國課徵鋼鋁稅的影響,世銀估計,全球貿易成長率將從去年的百分之三點八降到百分之三點六,遠低於前年的百分之五點四。世銀表示,美中貿易戰不但兩敗俱傷,還拖累全球經濟,尤其是美、中經濟同步急遽降溫,將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前景。
世銀表示,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愈來愈嚴重,包括貿易衝突升高、金融市場失序性動盪 ,以及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的債務脆弱性增加。世銀並示警,包括中國大陸、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泰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可能出現資本外流、貨幣貶值、股市下跌及外匯存底減少等情況。
世銀說:「全球經濟成長愈來愈黯淡、全球融資條件已趨緊、工業生產減弱、貿易緊張升溫、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經歷顯著的金融市場壓力。面對這些逆風,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已喪失動能。」
世銀執行長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說,全球經濟正面臨一個更艱難時期,而「近來金融市場的波動肯定是在傳遞那項訊號」。
世界經濟是否令人擔憂?為何如此脆弱?金融時報評論者馬丁沃爾夫便認為溫和的周期性放緩並不令人擔憂,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不利的長期結構和周期背景。
根據馬丁沃爾夫在金融時報的評論指出,我們應該對世界經濟的狀況感到擔憂嗎?是的:我們總是有理由感到擔憂。這並不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出現嚴重問題。相反,世界經濟似乎正在走向溫和的周期性放緩。更重要的是不利的長期結構和周期背景,因為它大大增加了任何短期波動的危險性。
高盛(Goldman Sachs)表示,全球經濟增長勢頭在2018年明顯放緩。中國經濟放緩是全球最為顯著的——中國經濟是自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德國和日本經濟也在去年第三季度出現萎縮。股市也一直處於動蕩之中。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反映了對前景的看法日益悲觀。這些下跌的市場也應該會削弱消費和投資。
所有這些都表明正在出現周期性放緩。然而,傳統的預測者並沒有過度擔心。經合組織(OECD)去年11月表示,「全球擴張已見頂」,並預計全球GDP增速「將從2018年的3.7%逐步放緩至2019年和2020年的3.5%左右,大致與全球潛在產出實際增長一致」。這將是一次超軟著陸。共識預測支持這一點:去年12月份對2019年增長的共識預測與一年前的預測差別不大。美國的增長前景甚至略有上調。
溫和的經濟放緩應該不構成問題。相反,這是可以預料的。在仍然佔世界產出五分之三(按市場價格計算)的高收入經濟體中,周期性上升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產能過剩大幅下降。在擴張最快且產能過剩消失的地方,貨幣政策已適時收緊,這是非常正確的——抱歉,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令人高興的是,通脹仍沒有抬頭,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都處於低位。雖然股票市場確實進行了修正,但美國股票估值正處於罕見的高位。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即將來臨。實際上,有必要記住的是,雖然資本主義經濟一直存在周期性,但嚴重的經濟衰退(尤其是全球經濟衰退)卻很少見。總之,每個人「保持冷靜並照常行事」似乎是明智的。
然而,這裡有個很大的玄機。橋水公司(Bridgewater)的雷•戴利奧(Ray Dalio)在關於當前情況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短期周期問題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中最不嚴重的一個。還有結構性變化,他將這些變化總結為差異生產率趨勢和長期債務周期。至關重要的是,這些事態使世界經濟變得脆弱。
「生產率」應被視為總結全球經濟實力變化、不平等擴大、製造業就業斷崖式減少、數位經濟崛起以及過去幾十年「儲蓄過剩」的簡便方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加速的長期債務周期是管理這些結構性轉變的社會和經濟後果的方式之一。
這些結構性轉變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激增、英國退歐、特朗普當選、世界兩個最重要的經濟體之間開打貿易戰以及自由主義全球經濟秩序受到侵蝕。長期信貸周期以2007年至2008年的災難性金融危機告終。如今,危機後長期債務周期加速的中國也正在達到債務累積的極限。
這些長期狀況嚴重阻礙人們對短期周期性放緩抱有任何樂觀情緒。
一個影響巨大的後果是,應對經濟衰退的空間按照歷史標準來看將是有限的,特別是在貨幣政策方面。如果美聯儲(Fed)不得不對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作出標準回應,其短期利率可能需要達到-2.5%。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將不得不走得更遠。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那麼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可能會被迫跟隨日本央行採取更加非常規的非常規政策。雖然中國人民銀行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但中國重燃信貸繁榮具有長期風險。
全球環境的轉變帶來了進一步的危險,包括不可能實現某事的危險和可能出現某種情況的危險。前一種危險中最嚴重的一個是,不可能對嚴重的全球經濟放緩進行協調有效的應對。後一種危險的一個明顯例子是過去積累的私人和公共債務可能出現失控。還有一個危險是,全球政治秩序的崩潰可能通過貿易崩潰或又一次地緣政治事件造成嚴重的經濟破壞。
因此,應該擔心的問題不是短期周期的狀態。很有可能的情況是,將會出現溫和且可控的放緩,不會造成太多破壞。應該擔心的反而是這場放緩可能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正是政治和政策不穩定,再加上可實現信貸擴張的安全選項用盡,才使得哪怕是有限和自然的短期放緩也非常難以處理。
遺憾的是,現在還沒有簡單的機制能夠消除這些導致脆弱性的因素。這些因素根深蒂固,並且鑒於最近的政治事態,更有可能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如果你真的想擔心,你應該擔心這些。
參考來源:聯合報、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