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經濟》Martin Wolf:為何金融危機一再發生?

經濟》Martin Wolf:為何金融危機一再發生?

金融監管是順週期性的:當它應該被收緊時放鬆,當它應該被放鬆時收緊。發生這種情況的四個原因:經濟、意識形態、政治和人性。

經濟》Martin Wolf:為何金融危機一再發生?

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指出,即使美國經濟處於週期性高峰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本月卻決定不上調目前為零的銀行逆週期資本緩衝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還取消了本國銀行壓力測試中的「定性」等級,不過外國銀行不包括在內。最後,由美國財長史蒂芬•姆努欽(Steven Mnuchin)領導的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 將最後一家保險公司從「太大而不能倒閉」的機構名單中刪除。

這些決定可能不會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但他們表明,金融監管是順週期性的:當它應該被收緊時放鬆,當它應該被放鬆時收緊。事實上,我們從歷史中學習,然後我們忘記了。

自2007年至2012年金融危機以來,銀行監管收緊。資本和流動性要求更加嚴格,「壓力測試」制度相當苛刻,並且通過發展大規模和複雜金融機構的有序「解決」理念,來終結「太大而不能倒」現象。

此外,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吉哈德•達格爾(Jihad Dagher)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所表明的那樣,歷史證明了監管的順週期性。在繁榮時期,監管一再被放鬆:事實上,放鬆管制往往助長了這種繁榮。然後,一旦破壞造成了,失望情緒開始出現,監管就會再次收緊。這個循環可以在18世紀早期的英國南海泡沫中看到,並且在三個世紀之後,在最近的金融危機爆發前後,從中看到大量的例子。

發生這種情況的四個原因:經濟、意識形態、政治和人性。

經濟上的主因是金融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風險往往會從體系中監管最得力的領域轉移到監管不那麼完善的領域。即使監管機構有能力並願意跟上,但經常伴隨的金融創新也很難實現。全球金融體系複雜且適應性強,它也是由積極性很高的人經營。監管機構很難趕上我們現在稱之為「影子銀行」的演變。

在意識形態方面,主因是傾向於通過簡單的視角來看待這個複雜的系統。自由市場意識形態越強大,監管機構的權威和權力就越容易受到侵蝕。民眾對這種意識形態的信心往往在繁榮時期強烈,而在蕭條時期則較弱。

在政治方面,主因是金融系統控制著巨大的資源,可以發揮巨大的影響力。根據「回應性政治中心」的數據,在2018年的美國選舉週期中,金融、保險和房地產(三個相互交織的部門)是最大的選舉資金來源,貢獻了總經費的七分之一。因此,公然的腐敗現象也出現了,政治家甚至可能要求分享繁榮所帶來的財富。

此外,國際競爭也是重要原因。一個司法管轄區試圖通過「輕度」監管來吸引金融業務,其他地區跟著效仿。

然後,人們往往對災難短視,民眾姑息不負責任的政策制定者,並享受繁榮。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反對監管的力量增強、支持監管的力量減弱,監管就會減弱。災難越嚴重,嚴格監管持續的時間可能就越長,但它最終會消失。針對最新危機的政策回應成功阻止了又一場蕭條,這一事實加大了災難提前重演的機率。私營部門仍然負債沉重,讓這種結果變得更有可能發生。

 

資料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